[发明专利]背光源亮度控制装置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18533.4 | 申请日: | 2008-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60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发明(设计)人: | 张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4 | 分类号: | G09G3/34;G09G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 芳 |
地址: | 100176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源 亮度 控制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源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源亮度控制装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发光二极管(LED)具有功耗低、寿命长、结构紧凑等优点,因此发光二极管作为LED背光源被广泛应用于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电话(Mobile Phone)等装置的液晶显示面板(LCD)中。
目前,现有技术通常采用脉冲宽度调制(PWM)方式调节LED背光源的亮度。由于人的视觉对亮度的感受不仅与亮度强弱有关,还与发光时间有关,因而利用人眼“视觉暂留”效应,变换发光体的开启、关断时间就会形成一种视觉上的亮度变化。脉冲宽度调制方式就是通过改变脉冲信号的占空比来调节LED背光源的亮度。
实际使用LED背光源的结果表明,当液晶显示面板显示图像的亮度较低时,人眼容易观察到闪烁现象,严重影响了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研究表明,在采用PWM方式调节LED背光源亮度的过程中,人眼观察到的闪烁现象主要与三个参数有关,分别为脉冲信号频率、脉冲信号的占空比和LED背光源的亮度。进一步研究表明,当显示图像的亮度较低时,人眼瞳孔放大,对亮度变化比较敏感,如果此时脉冲信号的占空比过低,人眼会容易观察到LED背光源的闪烁,因此可以说,闪烁现象主要是由脉冲信号的占空比过低造成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源亮度控制装置及其方法,有效克服现有技术使用LED背光源存在的闪烁现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源亮度控制装置,包括:
控制方式判定模块,用于根据接收到的输入信号获得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参数,并根据所述显示亮度参数获得控制信号;
亮度调节模块,与所述控制方式判定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以脉宽调制方式调整背光源的亮度或以脉幅调制方式调整背光源的亮度;且当显示亮度较高时,以脉宽调制方式调整背光源的亮度,当显示亮度较低时,以脉幅调制方式调整背光源的亮度。
所述控制方式判定模块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输入信号;
亮度处理单元,与所述接收单元连接,用于根据所述输入信号获得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参数;
控制信号处理单元,与所述亮度处理单元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显示亮度参数在亮度查找表中获得包括控制方式参数和脉冲调制参数的控制信号。
所述控制信号为脉宽控制方式参数和脉宽调制参数,或为脉幅控制方式参数和脉幅调制参数。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亮度调节模块包括:
脉宽调制单元,与所述控制方式判定模块中的控制信号处理单元连接,用于根据所述脉宽控制方式参数和脉宽调制参数以脉宽调制方式调整背光源的亮度;
脉幅调制单元,与所述控制方式判定模块中的控制信号处理单元连接,用于根据所述脉幅控制方式参数和脉幅调制参数以脉幅调制方式调整背光源的亮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源亮度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1、接收输入信号;
步骤2、根据接收到的输入信号获得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参数;
步骤3、根据所述显示亮度参数获得控制信号;
步骤4、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以脉宽调制方式调整背光源的亮度或以脉幅调制方式调整背光源的亮度。
所述步骤3具体为:根据所述显示亮度参数在亮度查找表中获得包括控制方式参数和脉冲调制参数的控制信号,且当显示亮度较高时,以脉宽调制方式调整背光源的亮度,当显示亮度较低时,以脉幅调制方式调整背光源的亮度。
所述步骤4具体包括:
步骤41、接收包括控制方式参数和脉冲调制参数的控制信号;
步骤42、判断所述控制方式参数,当所述控制方式参数是脉宽控制方式参数时,执行步骤43,当所述控制方式参数是脉幅控制方式参数时,执行步骤44;
步骤43、根据所述脉冲调制参数中的脉宽调制参数以脉宽调制方式调整背光源的亮度,结束;
步骤44、根据所述脉冲调制参数中的脉幅调制参数以脉幅调制方式调整背光源的亮度,结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85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风力涡轮机雷电保护系统
- 下一篇:一种从磨削废液中提取硅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