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片集成紫外图像传感器及其像素单元以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18875.6 | 申请日: | 2008-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19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张盛东;王漪;金玉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7/146 | 分类号: | H01L27/146;H01L21/8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贾晓玲 |
地址: | 100871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片 集成 紫外 图像传感器 及其 像素 单元 以及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图像传感器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单片集成紫外图像传感器及其像素单元,以及紫外图像传感器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紫外(UV)探测技术是继红外和激光探测技术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光电探测技术。其应用非常广泛,从高能物理研究到空间探测,从皮肤病变细节观察到癌细胞、微生物、血色素、白血球、红血球、细胞核等医学和生物学的检测,从白天弱光源条件下的灾害报警到航空遥感监测有机污染;从卫星紫外通讯到军事上的光电对抗和红外/紫外双波段制导等都离不开先进的紫外探测技术。
当前人们对紫外探测技术和器件的需求日益增长。先进紫外探测多采用光电倍增管配备昂贵的光学滤色片,其灵敏度受滤光片透过率和光阴极量子效率的限制,同时其体积与重量大,工作电压高,光阴极量子效率低。而且,光电倍增管为电探测,需扫描成像。而背侧减薄的硅基CCD(光电转换式图像传感器),对可见光的灵敏度非常高,而对紫外光的灵敏度非常低,尤其对真空紫外,可见光对其影响也很大。此外,CCD低暗电流较大。为了抑制暗信号,CCD必须在低温下工作,这样就加大了技术难度与成本。再加之CCD的耐辐照性能很差,这不但会造成图像质量的下降,而且还会影响通道的电荷收集效率,带来阵列空间相应不均匀。
紫外传感器经历了从紫外光电倍增管到紫外线列多元传感器,再到紫外图像传感器件的发展历程。紫外图像传感器不仅是现代航天技术等高端应用必需的核心器件,也可按需要发展成一般的低端民用产品。尽管目前真空紫外成像器件在紫外天文方面处于主导地位,但由于内在的巨大优势,固体紫外摄像器件的普及已是大势所趋。为此,寻找和开发新型的半导体材料和应用,以及新的集成技术是固体紫外图像传感器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由于紫外信号通常比较微弱,因此,开发新型的具有高灵敏度的紫外传感器件也是紫外探测技术的关键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单片集成的灵敏度和分辨率高的紫外图像传感器结构及其象素单元,以及紫外图像传感器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紫外图像传感器,包括行扫描/驱动电路、列信号读出/驱动电路和像素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阵列中的像素单元包括信号放大器电路和光探测元件,所述图像传感器的行扫描/驱动电路、列信号读出/驱动电路和像素单元的信号放大器电路均采用硅CMOS技术制作,同步集成于同一衬底,且光探测元件位于信号放大器电路之上,所述光探测元件与所述信号放大器电路之间设有介质隔离层,两者通过上述介质隔离层的通孔实现电连接。
所述光探测元件为光敏电阻、肖特基二极管、pn结二极管或薄膜晶体管。
所述光探测元件的半导体有源层为禁带宽度大于3eV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或其它化合物半导体薄膜。
一种紫外图像传感器的像素单元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放大器电路和光探测元件,其中,信号放大器电路集成于紫外图像传感器的衬底上,而光探测元件位于放大器电路之上,所述光探测元件与所述放大器电路之间设有介质隔离层,两者通过上述介质隔离层的通孔实现电连接。
一种紫外图像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包括:
1)在硅衬底上,采用标准CMOS工艺制作行扫描/驱动电路、列信号读出/驱动电路、像素单元的信号放大器电路,制备工艺持续到金属化和隔离层淀积;
2)采用化学机械抛光(CMP)技术对介质隔离层进行平坦化处理;
3)采用CMOS工艺的互联技术在平坦化的介质隔离层上形成金属塞,作为像素单元的信号放大电路与光探测元件的电连接体;
4)在平坦化后的介质层上进行光探测元件的制作,制得紫外图像传感器。
所述步骤4)的光探测元件如是薄膜晶体管,其制作步骤包括:
1)在经过化学机械抛光平坦化的介质隔离层上淀积一层金属薄膜,然后光刻和刻蚀形成薄膜晶体管的栅电极;
2)淀积一层绝缘介质膜作为薄膜晶体管的栅绝缘介质层;
3)用淀积生长一层宽禁带半导体薄膜,然后光刻和刻蚀形成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区;
4)光刻和刻蚀栅绝缘介质层形成与下层布线连接的接触孔;
5)光刻后淀积一层导电薄膜,并采用剥离技术形成薄膜晶体管的源漏电极,该源漏电极通过接触孔与下层连线相连;
6)淀积一层可透紫外光的钝化层,并光刻和刻蚀给出引线端子。
制备薄膜晶体管的步骤1)的栅电极薄膜的图形加工也可采取剥离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88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信系统、基站、移动台、通信方法以及程序
- 下一篇:具有可更换扬声器的耳机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7-00 由在一个共用衬底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半导体或其他固态组件组成的器件
H01L27-01 .只包括有在一公共绝缘衬底上形成的无源薄膜或厚膜元件的器件
H01L27-02 .包括有专门适用于整流、振荡、放大或切换的半导体组件并且至少有一个电位跃变势垒或者表面势垒的;包括至少有一个跃变势垒或者表面势垒的无源集成电路单元的
H01L27-14 . 包括有对红外辐射、光、较短波长的电磁辐射或者微粒子辐射并且专门适用于把这样的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的,或适用于通过这样的辐射控制电能的半导体组件的
H01L27-15 .包括专门适用于光发射并且包括至少有一个电位跃变势垒或者表面势垒的半导体组件
H01L27-16 .包括含有或不含有不同材料结点的热电元件的;包括有热磁组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