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短信群发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19750.5 | 申请日: | 2008-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45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曾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14 | 分类号: | H04W4/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魏 杉 |
地址: | 20006***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短信 群发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领域,尤其涉及避免在短信群发过程中重复对用户 发送相同短信的技术。
背景技术
短信业务越来越成为移动通信网络中除话音业务外的一项重要业务,目 前已经广泛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用户需求的变化, 短信用户群由个人用户向企业/行业用户扩展;短信应用范围也由通用个人服 务向企业领域扩展,已经介入到企业办公、银行证券、交通、教育、广告营 销等领域成为企业/行业应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目前短信的企业级应用,通常都是通过短信群发平台进行群发短信。群 发短信是指同时给一个用户群组发送短信,用户群组是由多个短信接收方组 成。在短信群发平台上具有用户电话数据库,当需要发送某个任务的短信时, 从数据库中选取对应的用户,组成短信用户群,然后向用户群发送特定短信。
企业级用户在进行短信群发时经常要面向数万、十万乃至百万级的用户 群进行群发,这使得短信群发平台面临一个较大的挑战。事实上,由于群发 短信的用户数量巨大,并且通常要分批次从数据库中选取用户群进行群发, 则有可能会出现在不同批次中多次选取了同一个用户,而使得该用户重复多 次接收到相同短信,甚至有些时候用户可能会接收到成百上千条相同的短信, 从而造成用户不满和投诉。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短信群发方法及装置,用以避免在短信群发过 程中重复对用户发送相同短信。
一种短信群发方法,包括:
获得第一用户号码信息,所述第一用户号码信息为接收待群发短信的用 户的用户号码信息;
获得第二用户号码信息,所述第二用户号码信息为接收第一已群发短信 的用户的用户号码信息,所述第一已群发短信为与所述待群发短信具有相同 短信内容的已群发短信;
将所述第一用户号码信息与所述第二用户号码信息进行比对;
确定第一用户号码信息中的用户号码与所述第二用户号码信息中的用户 号码相重复时,从所述第一用户号码信息中剔除该重复的用户号码;
根据剔除了重复的用户号码的第一用户号码信息发送所述待群发短信。
所述待群发短信的短信内容和接收该待群发短信的用户的用户号码信息 保存在待群发短信文件中,并在待群发短信文件中包含有对应于待群发短信 的短信内容的内容标识信息;以及
所述获得第一用户号码信息,具体包括:
从待群发短信文件中获取接收该待群发短信的用户的用户号码信息。
所述已群发短信的短信内容和接收该已群发短信的用户的用户号码信息 保存在已群发短信文件中,并在已群发短信文件中包含有对应于已群发短信 的短信内容的内容标识信息;以及
所述获得第二用户号码信息,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待群发短信文件中的内容标识信息,从已群发短信文件中确定 具有相同内容标识信息的已群发短信文件;
获取所述具有相同内容标识信息的已群发短信文件中的用户号码信息。
一种短信群发装置,包括:
待发短信存储模块,用于存储待群发短信的短信内容和第一用户号码信 息,所述第一用户号码信息为接收待群发短信的用户的用户号码信息;
已发短信存储模块,用于存储已群发短信的短信内容、并对应存储接收 该已群发短信的用户的用户号码信息;
号码比对模块,用于从所述待发短信存储模块中获得第一用户号码信息, 从所述已发短信存储模块中获得第二用户号码信息,所述第二用户号码信息 为接收第一已群发短信的用户的用户号码信息,所述第一已群发短信为与所 述待群发短信具有相同短信内容的已群发短信;并将所述第一用户号码信息 与所述第二用户号码信息进行比对,确定第一用户号码信息中的用户号码与 所述第二用户号码信息中的用户号码相重复的用户号码;
重复号码剔除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号码比对模块确定出的重复用户号码, 从所述待发短信存储模块存储的第一用户号码信息中剔除该重复的用户号 码;
短信发送模块,用于根据剔除了重复用户号码的第一用户号码信息发送 待群发短信。
所述装置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975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