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浮选促进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19929.0 | 申请日: | 2008-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8599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8 |
发明(设计)人: | 朱书全;解维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B03D1/016 | 分类号: | B03D1/016;B03D10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浮选 促进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浮选促进剂及其制备方法,属表面活性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中国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的消费格局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改变。煤炭的洗选加工是从源头 上提高商品煤质量、提高煤炭利用率、节约运力,增加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从工业应用角度讲, 浮选依然是煤泥进行分选的最有效的方法。随着采煤机械化的发展,原煤中的煤泥含量日益增加,改善煤 泥水处理方法,减轻环境污染,浮选在选煤中的作用日趋重要。2008以来,国际油价又一路飙升。五月份 更是九次刷新了高价纪录,而煤油和轻柴油等非极性烃类油是浮选中最常用的捕收剂,这样就导致煤炭浮 选的药耗成本增加,又因其不溶于水,在实际使用中耗量往往过高。所以降低药耗是提高浮选的经济效率 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用适当的方法将捕收剂乳化后使用,不仅可以降低药剂用量, 还能改善浮选条件,减轻高灰细泥对浮选精煤的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浮选促进剂及其制备的方法,应用该促进剂可有效的提高浮选的经 济效率,可燃体回收率提高的同时,改善煤泥水处理系统的工作环境。
本发明的浮选促进剂制备工艺具体如下:
1.原料及配方:(质量百分比)
浓硫酸:1.4-2.4%
甘油:18.6-22.6%
油脂:45-55%
33%烧碱溶液:25-35%
2.工艺步骤及工艺参数:
(1)在室温下(小于20±5℃),将符合以上配比的甘油放入反应釜中,搅拌的同时,缓慢滴加 浓硫酸。经充分搅拌、反应,反应时间2-2.5小时。
(2)取油脂、步骤(1)的反应产物,于反应釜中在温度80±5℃下加热、混匀,滴加33%烧碱 溶液,继续搅拌反应保持反应温度80±5℃,反应时间为2-2.5小时
本发明可以用做煤泥的浮选促进剂,用作促进剂时,它有如下性能:
1.对煤种适应性强:通过实验室实验本发明可以促进不同变质程度的煤种,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 用;
2.高节油率:添加到非极性烃类油中,用在煤泥浮选中可以达到节油率50-75%;
3.捕收性能好:在煤泥浮选中应用添加了促进剂的非极性烃类油为捕收剂时,可使精煤产率提高, 同时提高可燃体回收率;
4.对油脂原料适应性广泛:在实验中,试验了不同批次的油脂,均可得到较好促进效果的促进剂。
从浮选理论上讲油膜厚度仅需一至两个分子的厚度,但实际上由于油水的互不相溶,极大的限制了捕 收剂在水中的分散度,造成油液滴过大。油液滴过大不仅浪费了捕收剂,而且还会导致捕收剂在被煤粒吸 附的同时一并将煤泥表面的细泥覆盖,导致细泥的污染。本发明的浮选促进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以 明显降低煤水界面张力,可以提高捕收剂的分散度,从而达到节油的目的,同时起到活性基的作用来加速 非极性油在煤粒表面的铺展,从而提高药剂的捕收性能和浮选速率。该促进剂具有煤种适应性强、节油率 高,可明显提高煤泥的可燃体回收率等特点。合成该促进剂的原料环保可再生,制备工艺简单,无排放。
附图说明
图1.张家口煤样精煤产率与可燃体回收率随捕收剂用量变化图
图2.大同煤样精煤产率与可燃体回收率随捕收剂用量变化图
图3.钱家营煤样精煤产率与可燃体回收率随捕收剂用量变化图
图4.木瓜煤样精煤产率与可燃体回收率随捕收剂用量变化图
图5.潞安煤样精煤产率与可燃体回收率随捕收剂用量变化图
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发明的实例。
实例1:取甘油135克放入反应釜中,在小于20±5℃的温度下,逐滴缓慢滴入浓硫酸10克;搅拌充 分反应,反应2.5小时。将50克棉籽油和上述20克酯化混合物在反应釜中,温度控制在80±5℃搅拌反 应30分钟后,滴加33%烧碱溶液30克,保持温度充分搅拌反应,反应时间为2.5小时,反应产物即为浮 选促进剂。
实例2:取甘油130克放入反应釜中,在小于20±5℃的温度下,逐滴缓慢滴入浓硫酸12克;搅拌充 分反应,反应2.5小时。将45克大豆油和上述25克酯化混合物在反应釜中,温度控制在80±5℃搅拌反 应30分钟后,滴加33%烧碱溶液30克,保持温度充分搅拌反应,反应时间为2.5小时,反应产物即为浮 选促进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99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