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气力学塔式风力发电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20168.0 | 申请日: | 2008-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2886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银风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3D9/00 | 分类号: | F03D9/00;F03D1/04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姚娟英 |
地址: | 315611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 力学 塔式 风力 发电 系统 | ||
1. 一种空气力学塔式风力发电系统,包括有高塔、带有风轮(11)的发电机(1),所述的高塔为一中空的导风管(2),该导风管(2)底端侧壁开有数个进气孔(21),导风管(2)上端具有出气口(22),所述的发电机(1)安装在导风管(2)的内部,发电机的风轮(11)可受导风管(2)内上升的气流推动而旋转;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风管(2)中部侧壁处设有进风口(23),并在该进风口(23)处设有可将外界风从导风管侧部导入的引风器结构(3),所述的发电机(1)位于引风器结构(3)的上部;该引风器结构(3)包括与导风管(2)相固定的上引风锥罩(31)、下引风锥罩(32)及沿圆周间隔设置在上引风锥罩(31)和下引风锥罩(32)之间的数组隔风板组件,所述的进风口(23)位于上引风锥罩(31)和下引风锥罩(32)之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力学塔式风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风管上端的出气口(22)处设有抽风结构(4),该抽风结构(4)包括固定在导风管(2)上端的支架(41),该支架(41)周面开口,支架(41)的顶端设有防雨盖板(42),支架(41)内可转动设有垂直轴(43),该垂直轴(43)上设有可由外界风吹动而旋转的风动叶轮(44),支架(41)的底部设有抽风叶轮(45),该抽风叶轮(45)套装在所述的垂直轴(43)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力学塔式风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组隔风板组件由内隔风板(33)和外隔风板(34)组成,所述内隔风板(33)的外轴向边和外隔风板(34)的内轴向边铰接在一起,所述的内隔风板(33)上、下边分别与所述上引风锥罩(31)和下引风锥罩(32)固定在一起,而使外隔风板(34)可相对内隔风板(33)偏转。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力学塔式风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风管(2)的外表面涂覆有用太阳能吸热材料制成的吸热层(24)。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力学塔式风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带有风轮(11)的发电机(1)有数组,它们分别间隔地安装在所述的导风管(2)内。
6. 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空气力学塔式风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风管(2)内还设有可调节通过引风器结构的风量大小的风门结构。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力学塔式风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风门结构包括有呈板状的风门(5)、转轴(6)及电机(7),所述的风门(5)中部固定在转轴(6)上且位于上引风锥罩(31)的上端开口(311)内以遮蔽所述的开口(311),所述的转轴(6)可转动设置在上引风锥罩(31)上,并穿出导风管(2)通过一减速机构与所述的电机(7)相连。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力学塔式风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风门结构包括位于导风管(2)内并与导风管(2)内部尺寸相配的管形风门(9),且该管形风门(9)的外周壁可遮蔽导风管(2)中部的进风口(23),一驱动结构与所述的管形风门(9)相连以驱动该管形风门(9)在导风管(2)内上下移动。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力学塔式风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结构包括有电机(10)、拉绳(12)、转筒(13)及定滑轮(14),电机(10)设置在导风管(2)内的下部,所述的定滑轮(14)设于导风管(2)内并位于所述的导风管(2)中部的进风口(23)上方,所述的电机(10)与所述的转筒(13)相连以驱动转筒旋转,所述的拉绳(12)一端缠绕在所述的转筒(13)上,另一端绕过定滑轮(14)后与管形风门(9)内部的横梁(91)相连。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力学塔式风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滑轮(14)有二个,它们分别间隔设置在导风管(2)内部的支撑梁(8)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银风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银风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016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