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动型发光二极管组合补光灯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22221.0 | 申请日: | 2008-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829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周国泉;徐一清;郑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林学院 |
主分类号: | F21V14/02 | 分类号: | F21V14/02;F21V19/00;F21V21/30;A01G9/2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 烽 |
地址: | 311300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动 发光二极管 组合 补光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温室内植物光合作用补光灯,尤其是能转动的、超强光型红、蓝光发光二极管及远红光发光二极管组合的补光灯。
背景技术
植物的叶绿素是执行光合作用的主体,研究表明,叶绿素a在波长640-660纳米(nm)红光区内有一个强吸收峰,叶绿素b在430-450nm的蓝光区内有一个强吸收峰。适当的红光(600-700nm)与蓝光(400-520nm)的光通量之比R/B是培育出形态健全植物的关键,适当的红光(600-700nm)与远红光(700-800nm)的光通量之比R/FR是植株高度调节的决定因素。传统的植物光合作用补光灯是白炽灯、荧光灯和高压钠灯等复合光灯,无法对R/B和R/FR进行调控,不能对植物进行形态和高度的定向培育。发光二极管(LED)技术的发展,其单光源的超强型特性的应用,对诸如R/B和R/FR实现了人为的调控,解决了对植物进行形态和高度定向培育的问题。但不同颜色的单光LED怎么选择?如何搭配?怎样排列?布置在植物上方的何处?这些都影响着R/B和R/FR的比值,而且LED的高指向性导致照明区域内R/B和R/FR的不均匀。本申请人的在先申请CN200710164834.6“红蓝光比例均匀的发光二极管组合方法及其模块”和CN200720303316.3“用于室内光合作用的发光二极管组合灯”公开了一种LED的选择、搭配、排列和布置方法,是对R/B和R/FR均匀性的探求。现在再对自己的在先申请进行回顾,有三点不足:一是只求红、蓝光的R/B比例,单向追求植物形态健全问题,未顾及植株高矮问题,严格说高矮问题定向不准,也难以求得形态的健全。二是组合灯在植物上方悬挂着处于静止状态,照明区域内的光照强度、R/B依然不甚均匀,尚难令人满意。三是为了追求间隙照明,专门设定了一种脉冲工作比控制电路,增加了线路的复杂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出一种能定向培育植物形态和高度的、使R/B和R/FR更均匀的、不设脉冲工作比控制电路也能解决间隙照明问题的转动型发光二极管组合补光灯。
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本转动型发光二极管组合补光灯,包含有盒体、线路板、控制电路、红光LED、蓝光LED及各自的电流调节旋钮,盒体主视面上还有电机开关、LED开关,盒体内安装有电机与减速器,中空的转动轴内安装有电源线,经电刷装置与随轴转动的三块线路板上的LED照明线相通,三块线路板的底面都安装有整齐排列、相互间隔的红光LED、蓝光LED和远红光LED,三块线路板扇叶式排列且固定在转动轴游离端上,每块扇叶式线路板上红光与蓝光LED纵向、横向都一一间隔排列成52行×13列的矩阵,各发光二极管的管中心间距1cm,该每两纵列中插一列远红光LED,且与邻列发光二极管错位排列,远红光LED与异色邻管垂直中心间距5mm,与同色邻管中心间距1cm;
所说的红光LED是半值角7°、直径5mm、波长637nm、带宽12nm、在标准工作电流10mA下发光强度为23.5坎德拉的超高亮度圆管;蓝光LED是半值角7°、直径5mm、波长459nm、带宽16nm、在标准工作电流20mA下发光强度为6坎德拉的超高亮度圆管;远红光LED是半值角15°、直径5mm、波长735nm、带宽20nm、在标准工作电流50mA下发光强度为0.64坎德拉的圆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远红光LED的参与组合,既解决了R/B比值对植株形态健全的调控问题,又解决了R/FR比值对植株高度的调控问题,使定向控制更有利于人类的需要。组合补光灯由静止悬挂改为转动,极大地提高了光照与光通量比值的均匀度,而且转动本身各光对植物任一部位的照射都是间隙的,省略了布局复杂的脉冲工作比控制电路,制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每块线路板上三种LED排列示意图。
图3为三种LED排列及线路连接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林学院,未经浙江林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22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