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治棉花黄萎病的菌株B221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810123738.1 申请日: 2008-06-02
公开(公告)号: CN101280280A 公开(公告)日: 2008-10-08
发明(设计)人: 郭坚华;徐莉莉;鲁莎 申请(专利权)人: 南京农业大学
主分类号: C12N1/14 分类号: C12N1/14;A01N63/04;A01P3/00;C12R1/645
代理公司: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张素卿
地址: 210095江苏省南京***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防治 棉花 黄萎病 菌株 b221
【说明书】:

一、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防治棉花黄萎病的单一菌株,属于农作物防病治病技术领域,专用于棉花黄萎病的无公害防治。

二、背景技术

由棉花黄萎病菌大丽轮枝孢(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棉花黄萎病是世界性、毁灭性病害,素有棉花“癌症”之称。自1914年首次在美国报道以来,现已遍及世界各大棉区。我国自1935年由美国引进斯字棉时传入,后随棉种调运不断扩大。近年来,棉花黄萎病在国内各棉区连续流行为害,尤其是2002~2003年,在全国各棉区大面积流行,发病面积高达3×106hm2以上,对棉花生产构成极大威胁。

由于该病是通过土壤和秸杆传播的维管束病害,所以防治难度较大。首先,目前对棉花黄萎病的药剂防治中没有有效的化学农药。即使有,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会产生农药残留,而且随着化学农药的逐年使用也会出现棉花黄萎病菌的抗药性问题。其次,我国目前对此病害主要是采用选育选用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但目前我国棉花品种的抗病性只能达到耐至抗病水平,致使该病在环境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仍然连续流行危害。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问题,绿色作物、有机农产品等也越来越受人青睐。社会对安全、健康食品的需求促进了利用无公害方法来控制有害生物的研究。通过几年的研究实践,现已开发出一些生物杀菌剂,如农用链霉素、井岗霉素,前者可以配成200mg/L液灌根防治蔬菜软腐病、青枯病,后者配成1000-1500倍液防治蔬菜炭疽病、霜霉病。

因为迄今为止尚缺乏理想的高抗丰产品种和有效药剂,且化学防治对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在注重发展无公害生产技术的今天,生物防治作为防治棉花黄萎病的一种新思路,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发展。

三、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针对棉花黄萎病没有较高防效的生防菌株制剂现状,提供开发一种防治棉花黄萎病的单一菌株及其菌剂,专用于防治棉花黄萎病,菌株的防效高,并且有增产功能。

技术方案

防治棉花黄萎病的菌株B221,为球毛壳属(Chaetomium globosum),于2008年05月09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菌种保藏号为CGMCC NO.2493。

用防治棉花黄萎病的菌株B221制备生防菌剂的方法为:

将上述防治棉花黄萎病的菌株B221在PDA培养液25℃ 200rpm振荡培养7天,用8层灭菌纱布过滤后得到其孢子悬浮液菌剂成品,用血球计数法将菌剂成品中活菌总浓度调节为109个孢子/毫升。其应用方法为,菌株制剂在作物移栽前喷雾使用,也可以做成堆肥使用,或稀释后在移栽时灌根使用。

有益效果

本发明与现有棉花黄萎病防治技术相比,其优点和积极效果表现在:本发明是专门针对棉花黄萎病开发的生防菌株,因而在防治棉花黄萎病方面与目前其他广谱生物杀菌剂相比防治效果显著提高。由于是生物菌株制剂,完全没有因化学农药的使用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而有利于作物的无公害生产,农民可以不用或减少其他防治棉花黄萎病化学农药的用量,这不仅可为农民节省开支,而且有利于作物的出口。同时,生防菌株制剂还有增产功能,可为农民增加收入。

B221菌株制剂可以在温室移栽前,喷在肥料中,然后随肥料在整地过程中埋到土里,也可以在栽苗时灌根使用。栽苗后,菌株通过多种生防机制起作用,从而达到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效果。试验表明,在温室中使用B221菌株制剂对棉花黄萎病有一定程度的防治效果,达到58.96%;B221菌株制剂对棉花还有一定程度的增产效果,达到51.20%。

四附图说明

图1温室试验中B221菌剂在播种55天后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

注:左-CK,右-B221;防效

图2温室试验中B221菌剂在播种55天后对棉花黄萎病的促生效果

注:左-CK,右-B221;促生

图3温室试验中B221菌剂在播种55天后对棉花黄萎病的促生效果(根)

注:左-CK,右-B221;促生(根)

五具体实施方式

1 菌株的鉴定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农业大学,未经南京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37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