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余料构成的竹地板块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23976.2 | 申请日: | 2008-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197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发明(设计)人: | 聂圣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德胜住宅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5/04 | 分类号: | E04G15/04;B27M3/0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忠辉 |
地址: | 215123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构成 竹地板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装业内的地板块,尤其涉及一种采用余料构成的竹地板块及其制造方法,属于建筑物的装修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目前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与日俱增,以森林资源为原材料的原木地板的制造日益减少。相对的,由于竹子生长速度较快,适当利用竹子不会破坏森林资源。因此,采用竹材料制成的地板已开始逐渐成为重要的木地板替代品。
在现有的家装市场中,竹地板的应用已经和木地板一样变得普及。但是,由于家居的面积都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在竹地板的安装铺设中会产生一定的地板余料。就目前来看,这些地板余料往往被作为废料处理,而直接浪费了,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再者,这样的浪费也不符合现在家装业内的绿色环保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采用余料构成的竹地板块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采用余料构成的竹地板块,其中:所述的竹地板块块至少由两块单元块构成,单元块由多层竹片单板侧向压合构成,相邻两个单元块的竹纹方向互相垂直,且竹片单板均采用竹地板余料。
上述的一种采用余料构成的竹地板块,其中:所述的多层竹片单板,相邻各层的竹纹方向互相平行。
进一步地,上述的一种采用余料构成的竹地板块,其中:所述的各竹片单板的长度、厚度、宽度均一致。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一种采用余料构成的竹地板块,其中:所述的竹片单板厚度为0.4~0.7cm。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一种采用余料构成的竹地板块,其中:所述的竹片单板宽度为1~2cm。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一种采用余料构成的竹地板块,其中:所述的竹片单板长度为15~16.5cm。
再进一步地,上述的一种采用余料构成的竹地板块,其中:所述竹地板块块相邻两边设有公榫或是母榫。
一种采用余料构成的竹地板块的制造方法,其中:该方法包含下述工序:
步骤一:将质地相同的竹地板余料,切割成所需长度的竹片单板;
步骤二:用刨平机将上述竹片单板外表面上的毛刺部分削除,同时令竹片单板宽度达到要求;
步骤三:用刨平机将上述竹片单板刨至所需厚度;
步骤四:将长度、厚度、宽度一致的竹片单板,按照竹纹方向互相平行的方式侧向排列,加热至160~230℃,用侧方向压合设备,在14~21MPa的压力下,将其压合成单元块;
步骤五:将单元块依照竹纹方向垂直的方式相互拼接,通过加压粘合成形,构成竹地板块。
上述的一种采用余料构成的竹地板块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步骤四中在同一水平面内排列的竹片单板为20~30片。
进一步地,上述的一种采用余料构成的竹地板块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步骤四中在竹片单板的堆叠结合面和所述步骤五中单元块拼接面上涂有环氧树脂或脲醛树脂粘合剂。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体现在:能将在家装过程中原本充当废弃物的竹地板余料重新加工,制成新的竹地板块,符合家装业内所倡导的绿色环保需求。并且,这样的加工免去从竹子原料到成品的筛选、去竹青、去竹黄、烘烤工艺,加工制作过程简便,有利于推广。同时,新制成的竹地板块对于铺设的适应能力更高,可在很多居室内应用。不仅防滑耐磨,更有目前竹地板块多达不到的拼花美观效果。由此可见,本发明具有实质性技术特点和显著的技术进步,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这些附图当中,
图1是竹地板块的整体构造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1竹片单板 2公榫
3母榫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德胜住宅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德胜住宅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39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