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喇叭的电气配线防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25799.1 | 申请日: | 2008-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27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牧野博昭 | 申请(专利权)人: | 铃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Q5/00 | 分类号: | B60Q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余朦;方挺 |
地址: | 日本静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喇叭 电气 防护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置在在车辆前部形成外气导入用开口部的散热器护栅内侧的车辆用喇叭的电气配线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在车辆前部设置有具有分割成小区域的开口的散热器护栅,用于向散热器或者引擎室内导入冷却用外气,而且防止异物侵入引擎室内。图1示出了在具有顺倾斜的车体前部设置有蜂巢窗孔状的散热器护栅2的情况,然而这样的散热器护栅存在以下问题,即,由于顺倾斜的缘故,在其下侧,散热器护栅2和散热器5的间隔变大,由于该空间的存在,通过散热器护栅能够看到引擎室内部。
另外,在散热器护栅内侧或者引擎室内侧,设置有作为司机唤起其他车辆或步行者注意的警报而使用的喇叭6,近年来,使用喇叭的防范系统已被实用,该防范系统在驻车的车辆由于偷盗等目的被强制解锁时使喇叭大音量鸣叫向周围发起报警。但是,熟知该防范系统的惯犯事先从散热器护栅的开口部位插入切断用工具来切断喇叭的电气配线以使喇叭不鸣叫然后实施犯罪行为的事态已出现了。
本来,为使警报声得到充分的音压,在护栅开口部的附近配置喇叭是有利的(参考JP63-23238Y),但是对上述的事态并没有考虑到。通常,在散热器护栅的后方配置有散热器,在其前方配置的喇叭的电气配线,需要绕散热器侧方配线,这是因为从外部很容易接触到电气配线。也有将喇叭配置在用保险杠或者引擎罩隐藏的位置(参考JP2000-103303A、JP2004-330852A),不要说警报声笼罩在保险杠或者引擎罩内的倾向了,仅仅是配置在稍靠里的位置,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喇叭的电气配线防护结构,该防护结构配置在车辆前部的护栅的背后,不仅能够获得充分的警报声,而且能够防止通过从护栅的开口部插入切断用具来切断电气配线。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喇叭的电气配线防护结构,上述车辆具有:在车辆前部形成外气导入用开口部的护栅、以及配置在上述护栅后方的散热器,上述喇叭配置在上述散热器的前方,并面临上述护栅的开口部,其中,
上述护栅具有从其下缘部至侧缘部的背面向后方延伸的周壁,上述周壁的一部分横跨上述喇叭外周区域的前方延伸以构成防护面,上述喇叭的电气配线布置在上述防护面的背后并位于上述外周区域之外。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喇叭的电气配线防护结构如上所述构成,从车辆前部的护栅的背后面向开口部配置喇叭,不仅可使警报声获得充分的声压,而且绕散热器配置的电气配线隐藏在周壁的背面,从外面无法看到,从护栅的开口部插入的切断用具由于周壁的防护而无法到达电气配线,从而能够对电气配线被不良用心者切断防患于未然。
本发明中,上述周壁形成有与上述防护面连续且在上述喇叭的前下部突出的隆起面,在此方式中,通过由防护面和隆起面沿喇叭的外周形成的槽形面,可以使喇叭的警报声不向引擎室内扩散,而可靠地向前方传送,从而能够高效地向车外发声。
另外,在本发明中,上述周壁由安装到上述护栅的内罩形成,在此方式中,能够很容易形成护栅的开口部形状及防护面周边的形状。
而且,在本发明中,上述内罩具有沿上述护栅的上缘部在车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上壁面,上述喇叭前方的上述上壁面形成有与上述喇叭的外形相应的缺口部,在此方式中,不仅能用上壁面防护喇叭的上部,也能通过缺口部使喇叭的警报声有效地向车外发出。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采用了根据本发明的电气配线防护结构的汽车的前部的立体图,图2是显示其分解状态的立体图。
图3示出了实施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喇叭的电气配线防护结构的散热器部分的前视图。
图4示出了散热器和内罩的分解状态,及与喇叭的位置关系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示出了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电气配线防护结构的喇叭的汽车的前部的立体图。图中,在汽车的前部设置有保险杠板(bumperfascia)1,在保险杠板1的上部形成的开口部10中安装有散热器护栅2。散热器护栅2的上缘部23与覆盖引擎室的引擎罩5的前端缘部邻接,在散热器2的两侧设置有头灯4,4。保险杠板1沿头灯4,4的下缘向两侧延伸,两端部与叶子板(fender)6,6邻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铃木株式会社,未经铃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57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