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煤锅炉节能方法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26070.6 | 申请日: | 2008-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889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左为干 | 申请(专利权)人: | 左为干 |
主分类号: | F22B31/00 | 分类号: | F22B31/00;F23L7/00;F22B35/00;F23N5/00;F22G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汇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周竞 |
地址: | 224400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煤 锅炉 节能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煤锅炉节能技术,特别是涉及采用高温干燥蒸汽和煤 混合燃烧的节能方法以及相应的节能装置,以提高锅炉燃煤的效率,达到节 能增效的目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工业燃煤锅炉,利用煤加空气中的氧气燃烧,空气温度越低,煤 的燃烧效果越差。
现有工业燃煤锅炉的效率较低,燃烧效率最高仅能达到70%左右,随锅 炉使用时间长,燃烧条件恶化,燃烧效率会进一步降低。
因此,在当前使用的燃煤锅炉和炉具中,能够提高燃烧效率,世界上每 天就可以节约煤炭数万吨,对于现有的工业锅炉、火力发电这些耗煤量大的 煤老虎,在原有用煤的基础上能够节煤20%,那么全国的工业锅炉、火力发 电厂,每天就可节约原煤若干万吨,现有的家用煤炉,如果全部用上先进节 能的煤汽燃烧装置,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煤炭,更为突出的是使燃煤炉具的 火苗接近液化汽炉的燃烧效果,大大改善人们的环境。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提高燃煤燃烧效率的装置,在基本上不改动原 有燃煤锅炉或炉具结构的条件下,通过引入干燥蒸汽和燃煤混合,充分燃烧, 使锅炉或炉具的燃烧吨煤产汽量在原有基础上提高20-40%,以达到节能增效 的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燃煤锅炉节能方法,该方 法包括步骤:
(1)从锅炉的分汽缸引入蒸汽,并将引入的蒸汽通入锅炉的过热器中, 使蒸汽成为500℃-800℃的干燥蒸汽;
(2)将干燥蒸汽通入设置在锅炉的送风室内的多个喷杆内;
(3)使干燥蒸汽从所述喷杆的小孔喷出,与燃煤层充分混合燃烧。
在所述步骤1中产生的干燥蒸汽应当控制在500℃-800℃范围。从锅炉的 分汽缸引入蒸汽在锅炉应当已经处于正常燃烧状态时进行。
在步骤3中,根据炉膛内温度的升高还是下降调节蒸汽供汽量,如发现 炉堂燃烧室温度上升,可通过调节阀3调大供汽量,如发现炉堂温度下降或 与供汽前的温度相同,应立即微调减少供汽量,实现煤汽的充分燃烧。
在步骤2中,所述的多个喷杆,有一个喷杆始终处于常开状态,其余多 个喷杆利用调节阀控制。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燃煤锅炉节能装置,该节能装置包括:
一输汽管道,该管道与锅炉的分汽缸连接;
一过热器,所述过热器以盘管的形式设置在锅炉燃烧室内,该过热器的 入口接输汽管道;
多个喷杆,所述喷杆设置在锅炉送风室上,喷杆具有多个小孔,小孔开 口向上对着燃煤层,喷杆通过管道或经由调节阀再通过管道与所述过热器的 出口相连接;
在位于锅炉分汽缸到所述过热器之间的所述输汽管道上,依次串联安装 蒸汽流量表,蒸汽调节阀和蒸汽压力表。
在所述过热器到喷杆之间安装有放空阀。
连接所述过热器的出口与喷杆的分支管分成两路,所述多个喷杆中,有 一个喷杆直接与一路分支管连接,其余喷杆分别通过两个调节阀,再与两路 分支管依次连接,两个调节阀安装在锅炉的外侧。
所述多个喷杆的尾部设置排污阀,该排污阀位于与两个调节阀处于相对 位置的锅炉的另一侧。
使用本发明的方法和相应的节煤装置,实现煤汽混合燃烧,在同一台锅 炉上,烧同样5千大卡的煤,吨煤产汽量提高20-30%。
本发明不改变现有燃煤锅炉的结构,在不影响锅炉受压件的条件下,增 加蒸汽管道过热器、蒸汽流量计、阀门、喷杆等附属装置,对原锅炉进行技 术改造,实现了燃煤的高效节能。
根据本发明的节煤方法和节煤装置,可以用于热电锅炉。简单的改变喷 杆和过热器的安装位置,就可达到同样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燃煤锅炉节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输汽管道 9喷杆
2蒸汽流量计 10调节阀
3截流阀 11喷杆
4压力表 12调节阀
5过热器 13喷杆
6锅炉燃烧室 14排污阀
7放空阀 15排污阀
8焙烧室 16排污阀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左为干,未经左为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60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