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治疗猪、牛呼吸道疾病的复方注射药物组合物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26482.X | 申请日: | 2008-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247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06 |
发明(设计)人: | 殷生章;王巧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康地恩药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1/7052 | 分类号: | A61K31/7052;A61K9/08;A61K45/00;A61K31/44;A61P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科联合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 为 |
地址: | 266061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治疗 呼吸道疾病 复方 注射 药物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动物呼吸道疾病的复方注射药物组合物,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猪、牛呼吸道疾病的复方注射药物组合物。
背景技术:
呼吸道疾病是畜牧业中较难控制的传染病之一,对畜牧业危害严重,在世界范围内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中国每年因呼吸道疾病造成的养猪和养牛业的损失达数千亿元。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是由于呼吸道疾病容易导致动物的死亡,体重减少,产奶量下降,以及庞大的治疗费用和饲养效率的降低。
猪呼吸道疾病也叫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Sw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SRDC),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它是由病毒、细菌、环境应激和猪体免疫力低下相互作用造成的。细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综合症主要病源是多杀性巴斯德菌、猪副嗜血杆菌病、猪波氏杆菌病、猪放线杆菌胸膜肺炎、链球菌、猪霍乱沙门菌、支原体病等。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综合症主要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流感病毒(SIV)、猪呼吸道冠状病毒(PRCV)和猪圆环病毒(PCV)等引起。
牛的呼吸道疾病(BRD)也称作牛呼吸道疾病综合症(BRDC),与猪呼吸道疾病很相似,也是由环境、生理应激、细菌和病毒等原因引起。溶血性曼氏杆菌、多杀性巴斯德菌、睡眠嗜血杆菌等被认为是造成牛上呼吸道病的主因,而当环境因素和生理应激降低自身抵抗力和抑制了肺部的防御机能时,这些细菌将在下呼吸道部激增和生长,另外多种牛病毒如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腹泻病毒(BVDV)、呼吸道合胞病毒(BRSV)、副流感病毒-3(PI-3)对牛的肺部具有免疫抑制的作用。
由于细菌使肺部发炎刺激产生大量毒素进而促进各种细胞因子的释放,这更促使炎症发生。溶血性曼氏杆菌被认为是最有毒的病菌,而且产生杀白细胞素,它通过抑制白血球噬菌作用,进而更促进了在下呼吸道部的细菌繁殖。这一过程常常导致细菌性气管炎的发生。
肺部损坏导致的死亡是由于对入侵病菌的过度炎症反应造成的,对宿主组织的损害是由于出现了中性粒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和破坏感染细胞的自然杀伤细胞。当细胞膜被破坏时,花生四烯酸被释放。花生四烯酸是各种前列腺素及其它二十烷烯酸形成的基质,这些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对导致肺部病变的炎症反应是至关重要的。
呼吸道综合症的发病机理包括在肺部明显的发炎过程和继而引起的肺部病变,且常常引起肺部纤维化。发炎程度决定病畜是否会导致死亡还是慢性呼吸道病或是动物的完全康复。各种抗炎剂也已根据对治疗与呼吸道综合症有关的症状的能力进行了研究如:降温、减少肺部纤维化和体重降低的效果。
治疗呼吸道综合症必须达到下述目的:能快速控制动物肺部发炎恶化,而控制炎症发生首选的方案就是控制病源菌繁殖并同时控制由病源菌繁殖而引起的动物的发热炎症体症,消除发热炎症症状有助动物增加采食量,提高自身免疫力,进而恢复身体。
皮质类固醇由于能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作用通常被限制用于治疗呼吸道病,非甾体抗炎药与抗生素的联用已经显示对治疗牛、猪的呼吸道病是有效的。非甾体抗炎药如氟尼辛葡甲胺、美洛昔康、酮洛芬、托芬那酸和卡洛芬等已被证实在快速降低与呼吸道相关的发热是有效的,并且可降低肺部纤维化和减少用抗生素重复治疗的需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动物呼吸道疾病的复方注射药物组合物,特别是一种用于治疗猪、牛呼吸道疾病的复方注射药物组合物。
从以下两方面对该发明的复方注射药物组合物进行说明:
1.形成的组合物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是质量可控和稳定的;
2.联合用药必须达到控制感染病原体和快速降低动物因肺部发炎而引起的发热、疼痛症状
同时消除肺部炎症,使动物增加采食量,提高自身免疫力,使身体恢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康地恩药业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康地恩药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648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