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路机振动机构的驱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27863.X | 申请日: | 2008-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27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发明(设计)人: | 钱华;宋浩;程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19/28 | 分类号: | E01C19/28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30601安徽省合肥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路机 振动 机构 驱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振动压路机的振动轮中的振动机构的驱动装置,具体讲就是垂直振动压路机的振动机构的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垂直定向振动,压路机的振动轮中设置多组偏心块,驱动装置驱动偏心块,偏心块转动时在垂直方向上获得合力,该合力通过支撑部件被传递到振动轮的外部轮体上,由轮体对路面实施垂直振动,对路面实施压实动作。
多组偏心块的定向转动是依赖驱动装置保证的,多组偏心块沿同一个回转轴心转动是较为理想的结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可以形象地简称偏心块同轴串联式,具体讲就是至少设置两个转轴,转轴彼此同轴且相互串接,其中有空心管状的转轴,其内供其它转轴通过,由此构成同轴布置,属于转轴串套式连接或简称串联结构。作为这种形式的转轴的驱动装置可以有多种结构形式,现有技术中驱动装置采用的是将外部动力设备,如电动机或油马达的动力轴直接传接到其中一根转轴上,之后再将动力通过齿轮副和花键等部件依次向下级转轴传递,这样,不仅齿轮的布置困难,而且不利于多于两根转轴的结构的传递,其结构复杂,尤其是扭矩传递分配不尽合理;另外,由于现有技术中驱动装置自身结构的限制,其安装时驱动装置的壳体靠向内侧的端面与连接板固定连接,连接板定位装配在轴承的内圈上,轴承安装在安装管的端部或轮体的内腔中设置的径向幅板上,连接板的外侧通过减振器安装机架悬臂上,为便于说明,该现有技术可以定义为外置式驱动装置。外置式驱动装置中,转轴的端部穿过连接板及轴承的内圈向外置式驱动装置的壳体一侧延伸,为了实现连接,转轴的长度较长,对于细长轴来讲,不仅转轴加工困难,而且,转轴长度加大后变形加大,同时用于安装布置偏心块的空间长度受到缩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压路机振动机构的驱动装置,优化齿轮副的布置并改善扭矩传递的合理性。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压路机振动机构的驱动装置,包括驱动装置的壳体,壳体内至少包括第一、二齿轮副,第一、二两根转轴的一端与上述第一、二齿轮副相连,第一、二两根转轴的另一端向振动机构一侧延伸并与振动机构内的第一、二两组偏心块相连驱动其反向转动,在垂直方向形成向下的振动合力,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齿轮副包括第一动力输入齿轮和第一动力输出齿轮,第一动力输出齿轮的内花键与第一转轴的轴端配合,所述的第二齿轮副包括第二动力输入齿轮和第二动力输出齿轮,第二动力输出齿轮的内花键与第二转轴的轴端配合,空心管状的第二转轴空套在第一转轴的轴身上,所述的第一齿轮副的第一动力输入齿轮与动力输入轴同轴连接;所述的第二齿轮副还包括过渡齿轮,过渡齿轮分别与第二动力输入齿轮和第二动力输出齿轮啮合,以使得第一、第二齿轮副等速反向转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齿轮副包括第一动力输入齿轮和第一动力输出齿轮,所述的第一动力输出齿轮的内花键与第一转轴的轴端配合,这样,作为外部动力的电动机或油马达的动力轴直接连接到第一齿轮副的第一动力输入齿轮上,由该动力输入齿轮将扭矩传递到第一齿轮副的第一动力输出齿轮上进而将扭矩传递到第一转轴上带动第一组偏心块转动;同时,另一路扭矩传递路线是通过与第一齿轮副的第一动力输入齿轮同轴连接的第二齿轮副的第二动力输入齿轮将扭矩传递到第二齿轮副的第二动力输出齿轮上,进而带动第二转轴驱动第二组偏心块转动。这种扭矩分配方式简化了齿轮副的布置,动力同级传递到第一、二两组偏心块,减少了动力消耗,提高了效率,扭矩传递的合理性获得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安装与振动轮上的铅垂方向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2中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2中的B-B剖视图;
图5是振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壳体中第一、二、三齿轮副的齿轮布置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78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