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回路式热管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27919.1 | 申请日: | 2008-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99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王锋谷;陈群鹏;黄庭强;王少甫;许圣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5/04 | 分类号: | F28D15/04;B22F3/1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 亮 |
地址: | 台湾省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路 热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热管,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回路式热管。
背景技术
近年来计算机、通讯与信息等相关产业迅速发展,电子产品与组件愈趋向于轻薄短小,因而促使其中发热量与发热密度逐渐增加,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一种利用相变化的热管装置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
图1为传统的一种热管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1,热管100包括一封闭的金属管110、一配置于金属管110内壁的毛细结构(capillary structures)120以及一配置于金属管110以及毛细结构120的孔隙内的工作流体。其中,毛细结构120可利用金属粉末烧结(sintered body made of metal powder)而成。
当金属管110的一受热端接触一发热源时,发热源的热量会经由金属管110传递至毛细结构120中,以蒸发位于毛细结构120的孔隙内的液态工作流体。此时,位于毛细结构120孔隙内的液态工作流体会通过毛细作用(capillarity)持续由金属管110的一冷却端流动至金属管110的受热端,而气态工作流体则会经由金属管110的中空部份持续朝向金属管110的冷却端流动。
同时,位于冷却端的气态工作流体的热量会再经由金属管110的管壁而散逸至金属管110外。因此,位于冷却端的气态工作流体会逐渐在毛细结构120的孔隙中冷凝。如此一来,热管100即可通过工作流体的相变化与流动持续对发热源进行散热。
值得注意的是,热管100在对发热源进行散热时,气态工作流体和液态工作流体的流向正好相反。因此,工作流体在金属管110内流动时会承受较大的阻力。另一方面,配置于电子装置内部的热管100通常会被折弯或打扁,以配合电子装置的内部空间。如此一来,毛细结构120容易被破坏,造成液态工作流体不易通过毛细作用在毛细结构120的孔隙内流动。
图2为传统的一种回路式热管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2,回路式热管200包含一蒸发器210、一与蒸发器210共同形成一封闭回路的连接管220、一配置于连接管220上的冷凝器230以及一适于在蒸发器210与连接管220中流动的工作流体。蒸发器210包括一外管212、一配置于外管中并具有多个毛细结构的内管214、一形成于内管中的液体信道216以及一形成于外管212与内管214之间的蒸气信道218。
位于液体信道216中的液态工作流体会经由内管214的多个毛细结构渗透至这些蒸气信道218中,并会通过吸收发热源的热能而转换成气态。然后,气态工作流体会再经由这些蒸气信道218而流动至连接管220中。接着,流动于连接管220中的气态工作流体会被冷凝器230冷却而转换成液态,并继续回流至蒸发器210。如此一来,工作流体即可持续对发热源进行散热。
在回路式热管200中,气态工作流体和液态工作流体的流向大致上相同。因此,连接管220中的液态工作流体不仅可通过毛细作用朝向蒸发器210流动,气态工作流体通过压力差流动时还可推动液态工作流体流动。也因此,相较于热管100,回路式热管200的工作流体在流动时会承受较小的阻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回路式热管200的工作流体在流动时会承受较小的阻力,但气态工作流体通过冷凝器230后必须完全冷凝成液态工作流体才能通过毛细作用再回流至蒸发器210。如此一来,回路式热管200才可通过工作流体的相变化与流动持续对发热源进行散热。然而,相较于热管100,回路式热管200的热平衡及工作温度较不容易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回路式热管,其可具有较佳的传热效率,且其使用时的稳定度较高。
本发明提出一种回路式热管,适于对一发热源进行散热。此回路式热管包括一第一导管、一第一毛细结构、一第二毛细结构、一第二导管以及一工作流体。第一导管具有一蒸发部以及一冷凝部,其中蒸发部邻近于发热源。第一毛细结构配置于第一导管的一内表面上,并由蒸发部延伸至冷凝部。第二毛细结构配置于内表面上,并位于蒸发部中。第二导管连接于蒸发部与冷凝部之间。工作流体配置于第一导管与第二导管中,其中工作流体适于由蒸发部通过第二导管而传递至冷凝部,并适于在第一导管中由冷凝部传递至蒸发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毛细结构为多个形成于内表面上的沟槽,而上述的第二毛细结构为一烧结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毛细结构与上述的第二毛细结构为一体成型的烧结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毛细结构具有一排出端以及一回流端,且发热源与第二导管邻近于排出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79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轮对自动测量装置
- 下一篇:相向双流热能交换回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