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触控检测结构的液晶显示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28164.7 | 申请日: | 2008-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47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7 |
发明(设计)人: | 赖辉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信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 | 分类号: | G02F1/133;G02F1/13;G06F3/045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周国城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检测 结构 液晶显示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器,更详而言之是指一种具有触控检测结构的液晶显示器。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的应用广泛,其技术发展历程在不断朝轻薄短小方向演进的同时,除了继续强化显示质量之外,使用的便利性亦是设计的重点,为此,一种改良以按键输入方式衍生操作不便的具备触控功能的液晶显示器便因应而生。
请参阅图1,该液晶显示器1由一显示单元2与一触控单元3构成,其中显示单元2包括上、下基板2a、2b与一液晶层2c位于该上、下基板2a、2b之间,另外,一彩色滤光层2d设置于上基板2a与液晶层2c之间,以便达到显示彩色化的目的;而该触控单元3是叠设在显示单元2接近观看者一侧的外部,虽然触控单元3提供了使用者操作方便,但,因触控单元3本是一独立装置,其与显示单元2相贴附结合成液晶显示器1后,触控单元3必须具备的两片透明板3a、3b将使得液晶显示器1整体厚度与重量增加,且,因透明板3a、3b是位在光源光线经过的末端处,将有造成光穿透率下降的虞,如此势将对最终的显像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再者,触控单元3是经贴附方式而与显示单元2结合,惟此一贴合加工亦将增加组装作业的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触控检测结构的液晶显示器,是于内部制作有触控检测结构,可提升光学显示效果与降低液晶显示器整体厚度及减轻重量的功效。
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具有触控检测结构的液晶显示器,是于一上基板与一下基板之间设有一液晶层与该触控检测结构,该触控检测结构位于液晶层与下基板之间,且包含多条第一电极、一隔离层与多条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沿着一第一方向并列设置,且第一电极具有至少一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二电极沿着与该第一方向呈交错的一第二方向并列设置,且第二电极对应于第一电极的第一接触面位置形成一第二接触面并与所对应第一接触面之间保有一间距,该隔离层用以对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产生电性绝缘,且具有多个穿孔,穿孔的两端分别对应该第一接触面与该第二接触面,该第二接触面并未完全遮蔽穿孔。
另,本发明还可于上基板与第二电极之间配置一辅助触压单元,该辅助触压单元包括有多个绝缘的凸块对应于各该穿孔的正上方,在液晶显示器的表面受触压时,对应受触压位置的凸块将向下顶推第二电极致其第二接触面与第一接触面接触,故而达成提高触压准确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具备触控功能的液晶显示器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剖面立体图;。
图3为图2的3-3方向剖视图;
图4为图2的4-4方向剖视图;
图5类同图3,揭示第二电极呈直向延伸;
图6类同图3,揭示第二电极对应穿孔部位具有陷入的凹部与突块;
图7类同图3,揭示辅助触压单元的第一凸块高度大于液晶层的一半厚度;
图8类同图3,揭示辅助触压单元的第二凸块高度大于液晶层的一半厚度;
图9类同图4,揭示液晶显示器具有一覆盖所有第二电极的第三绝缘层;
图10类同图2,揭示数条电极相互电性连接后再外接至液晶显示器的系统端;
图11类同图2,揭示电极是以间隔方式与液晶显示器的系统端电性连接;
图12类同图4,揭示第二电极的接触端面宽大于穿孔孔径。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0液晶显示器
101上基板 102彩色滤光层 102a黑色矩阵
103液晶层 104下基板 104a资料线
104b扫描线 104c第一绝缘层 104d第一表面
105系统端
10第一电极 10a第一接触面 10b、10c长侧边
10d突块 10e第一条第一电极 10f末条第一电极
12隔离层 12a穿孔 12b、12c槽缝
12d第二表面 14第二电极 14a接触端
14b第二接触面 14c第一条第二电极 14d末条第二电极
16第二电极 18第二电极 18a凹部
18b突块
20、30、40辅助触压单元 22、32、44绝缘肋
24、34第一凸块 26、42第二凸块
50辅助触压单元 52第三绝缘层 54第一凸块
56第二凸块 60隔离层 62穿孔
64第二电极 641接触端 642凹部
643缺口 644突块 65绝缘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信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信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81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滑座机构
- 下一篇:相对波阻抗约束条件下多井测井参数反演的储层预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