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因气虚所致眩晕的中药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29357.4 | 申请日: | 2008-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232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发明(设计)人: | 胡春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春艳 |
主分类号: | A61K36/8988 | 分类号: | A61K36/8988;A61K36/9068;A61P1/08;A61K35/32;A61K35/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100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气虚 所致 眩晕 中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眩晕的中药,特别是治疗因气虚所致眩晕的中药。
背景技术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眩晕症是最常见的临床综合症,随着人口老龄化,本症发病率日益增高,受到国内外医务界广泛重视。它涉及多个学科,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病人的5%,占耳鼻喉科门诊的15%。生活在家中的老人50-60%有眩晕症,占老年门诊的81-91%;其中65岁以上老人眩晕发病率女性占57%,男性占39%。西医治疗此病无很好的药物,而中医治疗采用综合辨证疗法,对此病有其独特疗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费用低廉且无副作用的治疗气虚眩晕的中药制剂。
技术方案:炙黄芪、别直参、老鹿角(先煎)、桂枝、川芎、酒炒柴胡、炙甘草、当归、天麻、玄参、龟板,伴肢冷畏寒者,加制附片、干姜,以扶阳祛寒;伴呕吐者,加姜半夏、生姜、茯苓,以和胃降逆;伴大便不实者,加苍术、茯苓、腹毛、以振奋脾阳;伴皖痞者,加炒枳壳、桔梗以升降气机而除痞。
配制方法:将上述中药放入容器内,加水浸泡15分钟后煎煮,待水沸后改文火煎制15分钟,连煎两遍,混合两次药液约300毫升,分两次早、中、晚温服。三剂一疗程。
效果:本方剂以纯中药配制,具有益气壮阳,诱导气血上达头目之功效,达到了治疗的目的,且无副作用。
该方剂为祖传密制配方,治疗因气虚所制眩晕症。疗效好,无副作用,使用该方剂者36例,其中达到使用效果的31例,效果显著的4例,无治疗效果的1例,治疗效果明显,本方剂在使用过程中,没有不良反应。
实施方式:
实施例:炙黄芪20克,别直参10克,老鹿角15克(先煎),桂枝10克,川芎10克,酒炒柴胡10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天麻8克,玄参2克,龟板10克。伴肢冷畏寒者,加制附片20克,干姜10克,以扶阳祛寒;伴呕吐者,加姜半夏10克,生姜10克,茯苓15克,以和胃降逆;伴大便不实者,加苍术10克,茯苓15克,腹毛10克,以振奋脾阳;伴皖痞者,加炒枳壳15克,桔梗10克以升降气机而除痞。
配制方法:将上述中药放入容器内,加水浸泡15分钟后煎煮,待水沸后改文火煎制15分钟,连煎两遍,混合两次药液约300毫升,分两次早、中、晚温服。三剂一疗程。
病例:赵晓琴,女,52岁,患气虚所制眩晕症多年,吃过许多药也不管用,经服用本方剂四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除,至今未见发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春艳,未经胡春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935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保健薯条
- 下一篇:一种中药治疗奶牛高脂血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