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路载具及变压器的结合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31675.4 | 申请日: | 2008-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51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7 |
发明(设计)人: | 陈义霖;蔡辛卫;李家庆;陈诗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27/06 | 分类号: | H01F27/06;H01F27/28;H01F27/40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潘培坤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路 变压器 结合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电路载具及变压器的结合结构,尤其指一种利用电路载 具上的多个容置孔来容置部分变压器结构,使变压器设置于电路载具上时可 减少其相对高度的电路载具及变压器的结合结构。
背景技术
电子装置,例如液晶电视,其内部都会具有一电路载具,例如电路板以 及一变压器的结合结构,其中电路载具可供变压器设置,而变压器则用来调 整不同的电压,进而提供电子装置所能适用的电压范围。
请参阅图1,其为现有电子装置内的电路载具及变压器尚未结合时的分 解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电子装置内的电路载具11可供变压器10 设置,变压器10则用以转换电压,且由一磁心组12、一绕线基座13、一初 级绕线14与一次级绕线15所构成。其中该绕线基座13具有一第一绕线部 131及一第二绕线部132,分别用以供初级绕线14及次级绕线15缠绕,且 第一绕线部131的相对两侧还具有一第一侧板131a及一第二侧板131b,而 第二绕线部132的相对两侧则具有一第三侧板132a及一第四侧板132b,其 中第一绕线部131的第二侧板131b及第二绕线部132的第三侧板132a之间 形成一间隔d,故初级绕线14及次级绕线15可利用该间隔d而维持电气安 全距离。此外,第一绕线部131的第一侧板131a及第二绕线部132的第四 侧板132b各自垂直向外延伸而形成一接脚座16,接脚座16用以供多个接脚 17穿设,使变压器10可利用由多个接脚17穿设于电路载具11的穿设孔(图 未示)而设置于电路载具11上。
参阅图2并配合图1,其中图2为图1所示的电路载具及变压器结合时 的结构剖面图。如图1及图2所示,虽然现有电子装置确实可利用变压器10 而达到调整电压的目的,然而当变压器10与电路载具11结合时,具有许多 的缺点。举例而言,当变压器10利用多个接脚17而设置于电路载具11表 面上时,变压器10的每一接脚座16会与电路载具11表面相抵顶,由于多 个接脚座16具有一定的体积,因此变压器10便会因多个接脚座16而于电 路载具11上多占据一定的高度,然而目前电子装置均朝微小化及薄形化的 趋势发展,因此如何缩小整体的厚度被视为研发的重点,而现有电子装置内 的电路载具与变压器的结合结构将无法符合实际需求。而且,虽然变压器10 可利用第一绕线部131的第二侧板131b及第二绕线部132的第三侧板132a 所形成的间隔d来维持初级绕线14及次级绕线15间的电气安全距离,然而 当变压器10设置于电路载具11上时,会因第二侧板131b与第三侧板132a 过于接近电路载具11,例如第二侧板131b与第三侧板132a与电路载具11 之间的距离小于1mm时,而使得初级绕线14及次级绕线15间电气安全距 离缩短,进而降低电子装置的安全性。
因此,如何发展一种可改善上述现有电子装置内的电路载具及变压器的 结合结构的缺点,且可维持电气安全性以及符合微小化、薄形化潮流的电路 载具及变压器的结合结构,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路载具及变压器的结合结构,其能够 解决现有电子装置因变压器设置于电路载具上时,因接脚座与电路载具表面 相抵顶,而多占据一定的高度,使得电子装置无法符合薄形化及微小化的缺 点,以及当变压器设置于电路载具上时,会因绕线基座上的第一绕线部的第 二侧板与第二绕线部的第三侧板过于接近电路载具,而使变压器的初级绕线 及次级绕间电气安全距离缩短,进而降低电子装置安全性的缺点。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较广义实施形式为提供一种电路载具及变压 器的结合结构,至少包含:变压器,具有绕线基座,且绕线基座包含多个接 脚座;电路载具,具有多个容置孔及多个穿设孔,多个容置孔分别与绕线基 座的多个接脚座相对应设置,用以当变压器设置于电路载具上时,容收相对 应的绕线基座的部分接脚座;以及多个接脚,设置于该变压器的所述多个接 脚座上,而该电路载具的所述多个穿设孔对应于所述多个接脚,用以供所述 多个接脚穿设,以使该变压器设置于该电路载具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316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过载保护开关
- 下一篇:一种车辆检测及颜色识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