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后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31707.0 | 申请日: | 2008-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2781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24 |
发明(设计)人: | 阿部佳朗;后藤武士;鸟羽良幸;石岛健嗣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B62D2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后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后部结构,其中,在左、右后侧架上设有操舵室,在各操舵室的减震器安装部上设有后悬挂系统的减震器。
背景技术
车身后部结构中,在左、右后侧架上分别设有操舵室,在左、右操舵室上分别设有后悬挂系统。
在该车身后部结构中,公知一种结构,该结构在左、右操舵室之间设有主视呈环状的骨架材料(以下,称作“环状骨架材料”),在骨架材料上设有左、右加固部,通过左、右加固部对左、右操舵室进行加固。(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68434号公报
专利文献1的环状骨架材料中,其上背梁(以下称作上横梁)在左、右操舵室的上方沿车宽方向延伸,左支脚构件从上横梁的左端部延伸至左后侧架,右支脚构件从上横梁的右端部延伸至右后侧架,下横梁被连结在左、右支脚构件的下端部,并且,下横梁被架设在左、右后侧架上。
通过左加固部连结上横梁的左端部和左操舵室的后悬挂系统安装部(减震器安装部)。另外,通过右加固部连结上横梁的右端部和右操舵室的减震器安装部。
由此,左、右减震器安装部分别被左、右加固部加固。
发明内容
但是,专利文献1的车身后部结构中,作为左、右加固部分别采用一张板材。
因此,确保左、右加固部的刚性变得困难,而且,良好地支承作用在左、右减震器安装部上的负荷变得困难。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该车身后部结构能够确保左、右加固部的刚性,并且能够良好地承受住作用在左、右操舵室的减震器安装部上的负荷。
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车身后部结构,在车身后部的左右侧设有左、右后侧架,在所述左、右后侧架上分别设有操舵室,在各操舵室的减震器安装部上分别设有左、右后悬挂系统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设在所述左、右减震器安装部上的、形成为箱形的左、右加固部;架设在所述左、右加固部上的上横梁;从所述上横梁的左端部沿所述左操舵室的侧壁延伸至左后侧架的左支脚构件;从所述上横梁的右端部沿所述右操舵室的侧壁延伸至右后侧架的右支脚构件;连结所述左、右支脚构件的各下端部,并且架设在所述左、右后侧架上的下横梁。由所述上横梁、左、右支脚构件及所述下横梁构成环状的构架部。
本发明技术方案2的特征在于,分别支承所述左、右后悬挂系统的连结部的副车架安装在所述左、右后侧架的各副车架安装部上,所述左侧架安装部和所述左减震器安装部通过左支脚构件一体结合,所述右侧架安装部和所述右减震器安装部通过右支脚构件一体结合。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技术方案1中,将箱形的加固部分别设在左、右减震器安装部上。通过将左、右减震器安装部形成为箱形,能够提高左、右加固部的刚性。
因此,在负荷从左、右后悬挂系统被传递至左、右减震器安装部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左、右加固部的整体来承受所传递的负荷。
因此,能够防止所传递的负荷的作用使左、右加固部局部变形,能够通过左、右加固部良好地承受负荷。
另外,在左、右减震器安装部上分别设有箱形的加固部,因此,能够通过左、右加固部充分提高左、右减震器安装部的刚性。
这里,作为从左、右后悬挂系统传递到左、右减震器安装部的负荷为上下方向的负荷、车身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负荷、车身前后方向的负荷。
而且,上横梁架设在左、右加固部上。由此,传递到左、右加固部上的车身宽度方向的负荷能够在上横梁的长度方向上良好地被传递。
由此,能够通过上横梁良好地承受住传递到左、右加固部的车身宽度方向上的负荷。
而且,上横梁的左端部经由左支脚构件连结在下横梁的左端部上。同样,上横梁的右端部经由右支脚构件连结在下横梁的右端部上。
由此,由上横梁、左、右支脚构件及下横梁形成环状的构架部。
这样,在朝上的负荷作用在左、右加固部上的情况下,朝上的负荷朝上作用在左、右支脚构件上。
作用在左、右支脚构件上的朝上的负荷被传递到上横梁,通过上横梁能够良好地承受住所传递的负荷。
而在朝下的负荷作用在左、右加固部上的情况下,朝下的负荷朝下作用在左、右支脚构件上。朝下作用在左、右支脚构件上的负荷被传递到下横梁,能够通过下横梁良好地承受住所传递的负荷。
如上述说明,将左、右加固部形成为箱形,并通过上横梁、左、右支脚构件和下横梁构成环状的构架部,由此,能够良好地承受住负荷。
由此,能够使左、右加固部和环状的构架部的板厚更薄,能够实现车身后部结构的轻量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317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底物的漂白
- 下一篇:喷墨用墨水,喷墨用墨水组和喷墨记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