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铁磷类复合氧化物碳复合体的制造方法及含有锂、铁和磷的共沉淀体的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34055.6 | 申请日: | 2008-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515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8 |
发明(设计)人: | 仲冈泰裕;柳原淳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58 | 分类号: | H01M4/58;H01M4/04;C01B25/45;B01J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春成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铁磷类 复合 氧化物 复合体 制造 方法 含有 共沉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锂二次电池正极活性物质有用的锂铁磷类复合氧 化物碳复合体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家用电器中可移动化、无线化的迅速发展,作为便 携式计算机、便携式电话、摄像机等小型电子机器的电源,锂离子二 次电池被实用化。对于该锂离子二次电池,在1980年由水岛等发表了 钴酸锂有效地作为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报告(「マテリアル リサ一チブレテイン」(“材料研究”)vol15,P783-789(1980))以来, 关于钴酸锂的研究开发积极地进展,至今形成了许多提案。
但是,因为Co在地球上分布不均、是稀少的资源,所以作为取代 钴酸锂的新的正极活性物质,例如进行着LiNiO2、LiMn2O4、LiFeO2、 LiFePO4等的开发。
LiFePO4的体积密度大,为3.6g/cm3,产生3.4V的高电位,理论 容量也高达170mAh/g,并且,LiFePO4在初始状态下每1个Fe原子 含有1个能够在电化学上脱掺杂的Li,所以,作为取代钴酸锂的新的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期望很大。
作为该LiFePO4的制造方法,提出了以固相法得到的方法,但为 了得到在X射线衍射分析中单相的LiFePO4,需要得到各原料精密混 合的均匀混合物,难以在工业上得到品质稳定的物质。
另外,作为简单地得到各原料的均匀混合物的方法,提出了使用 共沉淀法的各种方案。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使用在含 有磷酸二氢锂、硫酸铁的溶液中添加含有氢氧化锂的溶液而得到的共 沉淀体的方法。另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使用在含有在溶 液中游离出磷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和金属铁的溶液中添加碳酸锂或氢氧 化锂而得到的共沉淀体的方法。另外,在下述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 使用在含有锂盐、铁盐和水溶性还原剂的磷酸水溶液中混合碱溶液而 得到的锂和铁的复合磷酸化物共沉淀体的方法。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表2004-525059号公报、第5页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WO2004/036671号小册子、第1页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2-117831号公报、第1页
但是,在使用这些共沉淀法的方法中,Li、Fe和P的组成调整困 难,并且,存在难以得到在X射线衍射分析中单相的LiFePO4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锂铁磷类复合氧化物碳复合体中 的锂铁磷类复合氧化物的Li、Fe和P的组成调整容易,能够在X射线 衍射分析中得到单相的LiFePO4,能够赋予锂二次电池以优异电池性能 的锂铁磷类复合氧化物碳复合体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人等在上述实际情况中反复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在含有 磷酸根离子的溶液(C液)中,一边添加含有2价铁离子的溶液(A 液),一边添加含有锂离子的溶液(B液),进行反应,因为含有锂、 铁和磷的共沉淀体中的Li、Fe和P的组成调整变得容易,所以铁磷类 复合氧化物碳复合体中的Li、Fe和P的组成调整变得容易,并且,共 沉淀体可以以高收率得到。另外,通过在不活泼性气体气氛中,对如 这样操作得到的共沉淀体和导电性碳材料的混合物进行烧制,可以得 到从X射线衍射分析看LiFePO4单相的锂铁磷类复合氧化物颗粒和导 电性碳材料被均匀分散的锂铁磷类复合氧化物碳复合体。以如这样操 作得到的锂铁磷类复合氧化物碳复合体为正极活性物质的锂二次电池 还具有优异电池性能,至此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1)提供一种锂铁磷类复合氧化物碳复合体的制造方 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工序,一边在含有磷酸根离子的溶液(C 液)中添加含有2价铁离子的溶液(A液),一边在该C液中添加含有 锂离子的溶液(B液),得到含有锂、铁和磷的共沉淀体;第二工序, 混合该共沉淀体和导电性碳材料,得到烧制原料混合物;和第三工序, 在不活泼性气体气氛中,对该烧制原料混合物进行烧制,得到锂铁磷 类复合氧化物碳复合体。
发明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340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话交换装置以及在该装置中使用的控制方法
- 下一篇:制造光致抗蚀剂图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