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装置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35435.1 | 申请日: | 2008-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457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1 |
发明(设计)人: | 山本雄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L21/8234 | 分类号: | H01L21/8234;H01L21/8238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桂香;武玉琴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装置 制造 方法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发明包含与2007年8月7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7-204835相关的主题,在此将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并入本文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装置制造方法,在这种半导体装置中,以混合方式设置有外加电压互不相同的晶体管。
背景技术
对于现有技术的CMIS晶体管,通常使用多晶硅(poly-Si)作为它的栅电极。CMIS晶体管的电流驱动能力Ids通常用方程(1)表示。
实际上,在栅绝缘膜的电容Cox中也包括作为栅材料的多晶硅的电容。这使电流驱动能力Ids降低,其导致如方程(2)所示的电路延迟时间τ较长。
由于存在这样的背景,因此使用不会产生耗尽层的金属栅作为栅极。例如,对于高速、低能耗的MIS晶体管,正在研究使用由金属栅和介电常数高于氧化硅的栅绝缘膜构成的栅层叠结构(在下文中称为“高介电常数膜/金属栅”)。然而,在常规制造方法中,在形成高介电常数膜/金属栅之后的累积热具有较高的温度,这会导致这样的问题:高介电常数绝缘膜的特性和可靠性劣化,并且金属栅的功函数的值偏离设计值。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已经提出了埋栅(例如镶嵌式栅)结构,所述埋栅结构通过在形成高介电常数膜/金属栅之前完成对于形成晶体管而言所必需的主要热处理步骤来获得(参照例如日本特开第2001-102443号公报)。例如,当使用金属电极时,这种结构由以下方法获得:首先利用氧化硅栅绝缘膜和多晶硅栅电极来形成晶体管结构,随后除掉该栅绝缘膜和栅电极部分,然后将金属氧化物膜和金属电极重新埋入。在这种方法中,在形成金属电极之前就完成了形成晶体管所必需的热处理,因而不会出现金属电极的劣化。
另外,还提出了另一种方法。在这种方法中,为了防止当利用化学机械研磨(CMP)来研磨金属时多晶硅栅电极被研磨,将用于高速和低电压工作的镶嵌式栅电极的高度设为高于当处理该镶嵌式栅时用于高击穿电压工作的多晶硅栅电极的高度(参照例如日本特开第2004-6475公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株式会社,未经索尼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354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