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间隐身飞行技术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35842.2 | 申请日: | 2008-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67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周卫;鱼剑琳;厉彦忠;陈光奇;汪雅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周卫 |
主分类号: | B64G9/00 | 分类号: | B64G9/00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 代理人: | 鲜林 |
地址: | 730050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间 隐身 飞行 技术 方法 | ||
1、一种空间隐身飞行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a、红外隐身技术,采用空间冷屏蔽系统近三相点制冷技术方法,所述近三相点制冷技术方法主要由地面加注过程,地面带压加注过程,起动过程及稳定飞行过程组成,各过程由分层蓄液方法、饱和蒸汽出口管路扩压分流方法、冷蒸汽排放控制方法、过热蒸汽二次扩压分流方法完成;
b、反雷达隐身技术;
c、反可见光隐身技术;
d、反激光探测技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间隐身飞行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冷屏蔽系统是在飞行器外表加装深冷剂夹层(32),夹层(32)由莲花形单个冷屏叶片(20)组合而成圆锥形,每个独立的叶片(20)顶部安装有冷蒸汽排放控制机构,叶片(20)内部安装有二次扩压分流管路(8),二次扩压分流管路(8)上端与设在冷屏顶部的一次扩压腔(9)连通,下端与设在冷屏底部的二次扩压器(13)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间隐身飞行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带压加注过程为:选择加注压力为制冷剂三相点饱和蒸汽压力,在一次扩压腔(9)上方设置加注口(26)、(27),加注口(26)、(27)与扩压腔(9)内的制冷剂蓄液层(1)连通,在一次扩压腔(9)下方冷屏外壁上设置加注口(28)、(29),加注口(28)、(29)与冷屏内部分层蓄液层(2)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间隐身飞行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起动过程为:运用双压控制减压阀(10)高压控制压力来控制气动摩擦传热及环境压力变化时所产生的过冷沸腾或过热沸腾现象,低压控制压差为制冷剂三相点对应饱和压力,高压控制压差为地面环境大气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间隐身飞行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稳定飞行过程,是在飞行过程中双压控制减压阀(10)的低压控制压力为制冷剂三相点对应饱和蒸汽压力,蒸发温度为制冷剂三相点对应的饱和温度,制冷剂沸点与三相点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间隐身飞行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层蓄液方法:一是在冷屏夹层(32)的内表面设置分层蓄液夹层(1),蓄液夹层(1)开口向上,夹层内填充毛细多孔材料(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间隐身飞行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饱和蒸汽出口管路扩压分流方法为:运用二次扩压分流管路(8)控制扩压后饱和蒸汽速度及压力,控制出口气流速度为70~80m/s,控制节流后压力为三相点压力的1/5至1/15。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一种空间隐身飞行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次扩压分流管路(8)由二次扩压进气管路(11)、二次扩压器(13)、二次扩压排气管路(12)组成,二次扩压进气管路(11)出口与二次扩压器(13)进口接通,二次扩压器(13)出口与二次扩压排气管路(12)进口接通,二次扩压器(13)内装有毛细多孔介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间隐身飞行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蒸汽排放控制为:在冷屏蔽系统的冷屏叶片顶部并列安装有双压控制减压阀(10)、极限压力控制阀(16)、极限温度控制阀(15)三个阀门,组成冷蒸汽排放控制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间隐身飞行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雷达隐身技术方法、反可见光隐身技术方法及反激光探测隐身技术方法为:冷屏内层(17)、外层(6)均采用非金属碳纤维玻璃钢制成,冷屏顶部及底部采用流线型,冷屏表面涂有钠米氧化铝涂层(25),涂层(25)外通过低温导热胶(24)贴有正六边形蜂窝状表面模块(30),表面模块(30)以透明石英玻璃(21)为主体面向空间,表面由内向外依次涂有银涂层(22)、镍钴铁氧体涂层(2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周卫,未经张周卫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3584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