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嵌入式无线对讲门铃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37190.6 | 申请日: | 2008-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64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发明(设计)人: | 朱勇;丁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Q5/24 | 分类号: | H04Q5/24;H04M9/0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晓光 |
地址: | 150080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嵌入式 无线 对讲 门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无线门铃、无线对讲、摇控开门于一体的嵌入式无线对讲门铃。
背景技术:
目前门铃的种类有许多。应用较早的有线门铃便是其中的一种,但因其需要施工布线,所以很不方便;而传统无线门铃虽无需施工布线,但却只能“叮咚”响而不能通话;近些年出现的无线可视对讲门铃虽然集许多功能于一身,但因其价格较为昂贵且所需的通信带宽较大,所以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本项发明提出的嵌入式无线对讲门铃既避免了有线门铃施工布线的麻烦,又克服了传统无线门铃不能通话的缺陷,且价格大大低于无线可视对讲门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避免有线门铃施工布线的麻烦,克服传统无线门铃不能通话的缺陷,且价格远远低于无线可视对讲门铃的嵌入式无线对讲门铃。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嵌入式无线对讲门铃,其组成包括:主机,所述的主机对应有分机,所述的主机包括语音接收模块,所述的语音接收模块与模数转换模块连接,所述的模数转换模块与单片机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的单片机控制模块的输入输出口分别与脉宽调制模块、语音放大模块、呼叫键盘模块、门锁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的单片机控制模块通过串行接口与无线发射接收模块连接,上述的各模块分别与电源模块连接;
所述的分机包括单片机控制模块,所述的单片机控制模块与模数转换模块连接,所述的模数转换模块与语音接收模块连接,所述的单片机控制模块的输入输出口分别与脉宽调制模块、摘机处理模块,所述的单片机控制模块通过串行接口与无线发射接收模块连接,上述的各模块分别与电源模块连接。
所述的嵌入式无线对讲门铃,所述的主机的单片机处理模块首先查询按键是否按下,如有某键按下则铃声响起,没有则等待查询按键,同时通过无线模块发送给分机上行呼叫指令,分机如果未应答,发送三次仍未成功则报错,分机收到后,分机铃声响起,分机如未摘机,主机等待一段时间后回到查询状态,分机如摘机,则分机先给主机发送上行呼叫成功指令,然后启动无线语音发射和接收子程序,主机收到后启动无线语音发射和接收子程序,双方进入通话状态。此时分机可按下开锁键发送开锁呼叫指令,主机收到后,开起继电器,打开门锁。
所述的嵌入式无线对讲门铃,所述的平时分机的无线模块处于接收状态,收到相应命令后执行,摘机后,分机先给主机发送下行呼叫指令,收到主机确认后,启动无线语音发射和接收子程序,此时分机可按下开锁键发送开锁呼叫指令,主机收到后,开起继电器,打开门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单片机和外围电路,采用提示音发生器来代替常用到的铃声集成电路,从而更方便且廉价地产生拨号、呼叫、挂机等提示音。具有很高的性价比。
2、本发明采用脉宽调制模块配合外部滤波电路来代替较贵的模数转换芯片来实现数字信号转化为模拟语音信号。在门铃系统的控制命令中加入密码字,以防止无线通信中出现的错误的开锁指令。
3、工作频段为全球公众通用的免执照频段2.4GHz,具有较高的带宽和相对较低的实现成本。
4、本发明采用独特的加密和编码技术,保证多用户的请求不发生干扰,同时保证通话的安全性。
5、本发明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设定射频放大的功率保证通信的可靠性。
6、本发明还可以外扩家庭安全防护模块、短消息模块实现功能的扩展。
7、本发明一主机提供的无线信道最多为125个,可为用户和小区提供增值功能。
8、本发明主机和分机安装灵活,打破了原有有线对讲门铃的安装和维护模式,可实现联网远程监控和维护。
9、本发明主机和分机除了采用市电供电外还都提供充电电池作为后备电源,可为停电等紧急情况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1是主机部分原理图;
附图2是分机部分原理图;
附图3是数模转换处理原理图;
附图4是语音放大电路;
附图5是摘机和解锁键;
附图6是无线发射和接收电路;
附图7是电源电路;
附图8是单片机及其外围电路。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大学,未经黑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371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