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玉米种植的大垄耕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37437.4 | 申请日: | 2008-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8542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8 |
发明(设计)人: | 靳英华;周道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B79/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金永焕 |
地址: | 150081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玉米 种植 耕作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玉米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东北是温带半湿润、半干旱的气候类型,年降水量300~500mm,年降水量的60%~70%集中在6~8月份,在这一地区多开垦草原为农田,由于降水较少,且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农田风蚀情况严重,尤其是春季风大,春季整地风蚀情况更加严重。传统种植玉米的方式为65cm垄距垄台种植,株距一般为40cm左右,春季整地时,动土多,农田风蚀情况更加严重,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且人工和机械投入大,耕作成本高;大田玉米在吐丝后,叶面积达到最大,垄间尚未完全隐蔽,叶面指数低,不能充分的利用光、热等资源,玉米产量低,一般仅为3500~6500kg/ha,无法保证稳定高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玉米种植的大垄耕作方法,它解决了春季整地风蚀严重,不利于玉米的生长,玉米产量低和耕作成本高的问题。
用于玉米种植的大垄耕作方法包括整地、施加底肥、坐水、播种、中耕追肥和病虫害防治;整地:将垄打成垄距为95~105cm或者125~135cm的大垄,垄体高度为10cm~12cm,其中垄距为95~105cm的垄台上播种两行种子,在垄距为125~135cm的垄台上播种三行种子。
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种植玉米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采用垄距为95~105cm或者125~135cm的大垄耕作技术,与现有的65cm垄距耕作相比,春季整地动土少,减少了土地的风蚀,更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可以保证稳定高产;
2、本发明的方法通过增大垄距,在垄上增加行数,按照株距为40cm种植,用蜂巢式田间方法播种,增加了种植的密度,不但可以避免垄上植株间的竞争,还可以使植株在大田中分布更均匀,形成合理的冠层结构,快速封垄,增加单位面积地上、地下的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粒数,更充分的利用光、热等资源,提高了玉米的产量;本发明的方法玉米产量达7000kg/ha以上,与现有的种植玉米方法相比较,玉米产量提高了25%以上;
3、本发明采用大垄耕作的方法种植玉米减少了翻动土壤,减少了人工和机械投入,降低了耕作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用于玉米种植的大垄耕作方法包括整地、施加底肥、坐水、播种、中耕追肥和病虫害防治;整地:将垄打成垄距为95~105cm或者125~135cm的大垄,垄体高度为10cm~12cm,其中垄距为95~105cm的垄台上播种两行种子,在垄距为125~135cm的垄台上播种三行种子。
本实施方式玉米产量达7000kg/ha以上,与现有玉米种植方法相比,玉米产量提高了25%以上,保证稳定高产。
本实施方式采用蜂巢式田间播种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垄距为95~105cm的垄台上两行种子将垄台三等分,株距为40cm。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垄距为125~135cm的垄台上三行种子将垄台四等分,株距为40cm。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施加底肥为每埯投加5~7g的磷酸二氨。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中耕追肥为每埯投加5~7g的尿素。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点种为每埯投加2~4粒的玉米种子。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垄距为95~105cm的垄台每公顷坐水54~60吨。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八: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垄距为125~135cm的垄台每公顷坐水60~68吨。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九: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玉米种子在土壤完全解冻、农田在距地表下5~10cm耕层土壤温度为5℃时进行播种。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方式一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374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