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肝病的药物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39091.1 | 申请日: | 2008-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233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邵立红;刘琳;杜艳霞;梁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邵立红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 | 分类号: | A61K36/906;A61P1/16;A61K35/32;A61K35/56;A61K35/62;A61K35/64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连君 |
地址: | 266555山东省青岛市经***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肝病 药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的中成药物。
背景技术
慢性肝炎、肝硬化是各种不同致病因子引起的肝细胞炎症、坏死、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病理进程,是各种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也是肝脏病变缠绵难愈甚至发展到恶性病变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导致肝硬化的主要原因,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HbSAg携带者为9.75%,约1.2亿人,仅慢性乙肝病人约3000万人,其中约有20%可发展为肝硬化,约3%可演变为肝癌,病人一旦进入肝硬化病程,生活质量就会明显下降,逐渐危机生命,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危害极大。
如何有效的治疗慢性肝炎,解决肝脏纤维结缔组织的异常增生而致的肝硬化,提高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是当前世界医学领域的难题之一。针对这一难治之症,如何更好地运用中医中药对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炎、肝硬化进行有效治疗项目的研究开发日趋重要,尤其是能提供一种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患者皆可耐受、价格低廉及便于推广应用的治疗肝病的中成药更是重中之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肝病的药物。
其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治疗肝病的药物,由下述中药原料制成的药剂:(用量为重量份)
水蛭50~80、茵陈150~250、三七80~100、鳖甲20~40、龟板50~80、水牛角粉100~130、五味子120~180、三棱80~120、莪术80~120、海藻160~180、昆布160~180、薏米250~350、白术50~80、太子参130~160、土元50~80、白花蛇舌草150~250及甘草50~80。
本发明药物,优选重量(份)配比为:
水蛭60、茵陈200、三七90、鳖甲30、龟板60、水牛角粉120、五味子150、三棱100、莪术100、海藻150、昆布150、薏米300、白术60、太子参150、土元60、白花蛇舌草200及甘草60。
本发明药物,其药剂为丸剂、颗粒剂或粉剂。
中医辨证认为肝硬化当属“本虚标实”之“积”论治范畴,以其正气不足、气血失调(本虚),致使淤血阻络、凝而成积(标实)为主要病机并在整个病变过程中同时兼有阴虚、湿热、痰淤、气滞、气虚等证,临床上对肝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是临床血淤症患者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针对“正虚”与“血淤”这两个关键因素,本发明药物以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为原则,并在组方用药中不仅符合中医学理论,而且又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即:中药在治疗肝实质细胞损伤及机体免疫机能的变化在肝炎、肝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应用等。其制成药剂所采用的中药原料有水蛭、茵陈、三七、鳖甲、龟板、水牛角粉、五味子、三棱、莪术、海藻、昆布、薏米、白术、太子参、土元、白花蛇舌草及甘草。其中太子参、五味子、白术、甘草、益气健脾滋阴利湿,鳖甲、龟板、海藻、昆布、滋阴清热软坚散结,以上两组扶正祛邪,用以治本。水牛角粉、茵陈、白花蛇舌草、薏米、清热利湿解毒,水蛭、三七、土元、三棱、莪术、破血活血行气、化淤散结,此后两组以祛邪为主用以治标,诸药合用,益气滋阴、清热解毒、活血化淤、软坚散结。临床应用有良好的抗肝硬化、改善机体免疫机能和减缓肝实质细胞损伤的作用。对慢性肝炎、肝硬化具有综合调节功能,并且具有扶正不敛邪、祛邪不伤正的特点。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既能改善临床症状,又能明显地使HBeAg和HBV-DNA转阴、降低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胆红素(SB)、白蛋白与球蛋白之比(A/G),改善和保护肝功能,而且又无任何毒副作用。
此外,通过临床验证,本发明药物具有技术成熟、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患者皆可耐受及价格低廉等特点,便于推广应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按下述配比称取原料(克):
水蛭50、茵陈150、三七80、鳖甲20、龟板50、水牛角粉100、五味子120、三棱80、莪术80、海藻160、昆布160、薏米250、白术50、太子参130、土元50、白花蛇舌草150及甘草50。
制备方法如下:
将上述中药原料中的茵陈、白花蛇舌草、白术、三棱、水蛭、鳖甲、五味子、莪术、海藻、昆布、薏米、太子参、土元、甘草加8倍量水浸泡1小时,煎煮1.5h,过滤,所得一次煎煮滤液另器储存,药渣再加水煎煮1.5h;过滤,所得二次煎煮滤液与前述一次煎煮滤液混合,在80℃条件下浓缩至比重1.20,制得稠膏(备用)。剩余中药原料粉碎混匀制成细粉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邵立红,未经邵立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390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