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桥式泵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41894.0 | 申请日: | 2008-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731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发明(设计)人: | 陈乔年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乔年 |
主分类号: | B01J19/26 | 分类号: | B01J19/2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康弘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朝阳;孙洁敏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桥式泵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体输送和反应设备,尤其涉及一种以泵作为主要反应器械,同时具有反应功能和输送功能的反应器。
背景技术
当今,各类泵被广泛地用作为流体输送设备,其受自身构造原理的局限,泵体内无可避免地存在摩擦、紊流等输送损耗功率因素,其中尤以喷射泵为甚,其输送功率损失一般高达60%以上。但是从反应器的角度观察,能够将外部能量迅速转化为介质内部高强度的紊流和摩擦,正是其反应有效功率因素。因此,喷射泵经常被应用于反应器系统中,例如,中国专利ZL200510021057.0一种反应物质发生快速反应的方法中所公开的技术内容,该专利中的机械泵用作于输送设备,仅发挥了输送功效,其内在的反应功效是浪费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流体输送泵仅发挥了输送功效而没有较好地发挥反应功效技术问题,提出一种以泵作为主要反应器械,同时具有高效反应功能和输送功能的桥式泵反应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桥式泵反应器,其包括一机械泵、至少一喷射泵通过直径优化的管道跨接于该机械泵的进出口两端而形成桥式回流。所述机械泵的出口端连接有出料口,所述喷射泵的负压口连接进料口。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的喷射泵选择多台,其通过管道串联和/或并联跨接于所述机械泵的进出口两端而形成桥式回流。
其中,所述机械泵出口的管道上还设有回流阀门,所述的出料口连接有出料阀门,所述喷射泵的进料口连接有进料阀门。
所述机械泵进口的管道上还设有启动阀门。
本发明将喷射泵跨接于机械泵的进出口两端而形成桥式回流,构成一种以泵作为主要反应器械的同时具有高效反应功能和输送功能的反应器,达致了功效的最大化。本反应器以泵作为主要反应器械,系统内不仅存在剧烈的紊流和摩擦,还存在压力的频繁骤增与骤减,因此应用于气液两相的反应情况下效率更高。本发明仅由泵和管道组成,结构简单容易实施。当具体反应标的确定之后可以进一步优化选取不同种类、规格、材质的机械泵及不同管径、长度的配套回流通路。当参加反应的原料质量十分稳定时,可以通过优化系统各部管径替代阀门达致控制效果,则省略若干阀门乃至全部阀门,进一步提高反应器制造经济性。本发明将传统视为输送机械的泵,用作为一种反应器,在发挥泵固有的输送器功能之外,充分挖掘泵潜在的反应器功能,提供了一种全新高效的反应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所述的桥式泵反应器,其包括一机械泵1,两台喷射泵3通过管道串联跨接于该机械泵1的进出口两端而形成桥式回流。机械泵的出口端连接有出料口,喷射泵的负压口连接进料口。机械泵出口的管道上还设有回流阀门2,所述的出料口连接有出料阀门6,回流阀门2和出料阀门6用于控制回流及反应强度。所述喷射泵3的进料口连接有进料阀门4,用于控制进料比例。所述机械泵1进口的管道上还设有启动阀门5,根据所选机械泵的种类用或不用,不用时该通路取消。
如图1所示,机械泵1提供反应器原始动力,反应介质经回流阀门2进入桥式回流通道,经喷射泵3流回机械泵1进口。同时反应原料经进料阀门4被吸入系统,经过喷射泵3和机械泵1的反应作用后,经出料阀门6输出。
图2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该实施例的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与第一实施例相似,所不同的是采用喷射泵的数量和安装结构。本实施例中,采用一台喷射泵与由两台喷射泵并联而成的一组喷射泵串联,然后这些喷射泵组群跨接于所述机械泵1的进出口两端而形成桥式回流。
根据实际工况,可以采用一只喷射泵、也可以采用并联和/或串联的一组喷射泵跨接于所述机械泵1的进出口两端而形成桥式回流。
本发明以泵作为主要反应器械的同时具有高效反应功能和输送功能的反应器,达致了功效的最大化。本发明将传统视为输送机械的泵,用作为一种反应器,在发挥泵固有的输送器功能之外,充分挖掘泵潜在的反应器功能,提供了一种全新高效的反应器。本发明仅由泵和管道组成,结构简单容易实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乔年,未经陈乔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18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排放气体处理装置
- 下一篇:壁挂式交通情报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