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晶耐腐蚀的硬质合金材料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43384.7 | 申请日: | 2008-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8183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1 |
发明(设计)人: | 魏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力洲硬质合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29/06 | 分类号: | C22C29/06;C22C1/05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邓建辉 |
地址: | 412003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晶 腐蚀 硬质合金 材料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硬质合金材料,特别是涉及一种双晶耐腐蚀的硬质合金材料,本发明还涉及该双晶耐腐蚀的硬质合金材料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硬质合金板材主要牌号为YG15、YG20等,该类牌号在生产过程中,均采用单一规格的WC粉末生产,单一粉末的缺点是无法兼使该材料同时具备高强度高硬度的特点,即不能使产品同时具备耐磨又耐冲击的特点;而粘结成分仅仅为钴一种元素,但钴的抗氧化性与抗腐蚀性能较差,导致板材在线切割及电火花加工中容易出现腐蚀及裂纹等缺陷;同时,在高温下,WC晶粒溶解于液相钴中,容易导致WC晶粒异常长大。随着硬质合金板材使用范围的扩大,以及其在各式环境中的应用,传统的硬质合金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同时具备耐磨又耐冲击且质量稳定的双晶耐腐蚀的硬质合金材料。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该双晶耐腐蚀的硬质合金材料的制造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双晶耐腐蚀的硬质合金材料,由主要成分为WC复合硬质相、Co作为粘结金属、Cr作为耐腐蚀与防止晶粒长大的微量元素组成,各成分质量百分含量为:
0.8-2u碳化钨粉 20-32%、
2-4u碳化钨粉 48-60%、
碳化铬粉 0.5-1%、
钴粉 12-20%。
其制造方法为:将上述粉末按配比进行球磨,然后将得到混合料压制成毛坯进行真空或压力烧结,烧结问题为1380-1420℃,保温40-80分钟,即得到本发明中的双晶耐腐蚀的硬质合金材料。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双晶耐腐蚀的硬质合金材料,通过采用现有的硬质合金生产方法,通过调整WC的晶粒搭配,使小尺寸WC与大尺寸WC的比例达到最佳搭配效果,这种搭配效果因为原始WC的颗粒大小以及比例不同而不同。并通过加入Cr3C2抑制烧结过程中WC晶粒异常长大,同时,加入的Cr3C2粉末均匀分布于合金材料中,可以使该材料具备耐腐蚀的特点。
综上所述,本发明是一种同时具备耐磨又耐冲击且质量稳定的双晶耐腐蚀的硬质合金材料,其制造方法简单可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由主要成分为WC复合硬质相、Co作为粘结金属、Cr作为耐腐蚀与防止晶粒长大的微量元素组成,各成分质量百分含量为:
0.8-1.2u WC: 20%,
2.0-2.2u WC: 60%,
Cr3C2: 0.8%,
Co: 19.2%。
将上述粉末按配比进行球磨,然后将得到混合料压制成毛坯进行真空或压力烧结,烧结问题为1380℃,保温80分钟,即得到本发明中的双晶耐腐蚀的硬质合金材料。
实施例2:
由主要成分为WC复合硬质相、Co作为粘结金属、Cr作为耐腐蚀与防止晶粒长大的微量元素组成,各成分质量百分含量为:
1.8-2.0u WC: 26%,
2.8-3.2u WC: 58%,
Cr3C2: 0.5%,
Co: 15.5%。
将上述粉末按配比进行球磨,然后将得到混合料压制成毛坯进行真空或压力烧结,烧结问题为1420℃,保温40分钟,即得到本发明中的双晶耐腐蚀的硬质合金材料。
实施例3:
由主要成分为WC复合硬质相、Co作为粘结金属、Cr作为耐腐蚀与防止晶粒长大的微量元素组成,各成分质量百分含量为:
0.8-1.2u WC: 32%,
3.0-4.0u WC: 48%,
Cr3C2: 1.0%,
Co: 19.0%。
将上述粉末按配比进行球磨,然后将得到混合料压制成毛坯进行真空或压力烧结,烧结问题为1400℃,保温60分钟,即得到本发明中的双晶耐腐蚀的硬质合金材料。
实施例4:
由主要成分为WC复合硬质相、Co作为粘结金属、Cr作为耐腐蚀与防止晶粒长大的微量元素组成,各成分质量百分含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力洲硬质合金有限公司,未经株洲力洲硬质合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33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