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吊臂润滑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43410.6 | 申请日: | 2008-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8736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8 |
发明(设计)人: | 马云飞;易伟平;袁勋;罗文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N3/12 | 分类号: | F16N3/12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邓建辉 |
地址: | 410007湖南省长***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吊臂 润滑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润滑工艺,特别是涉及一种吊臂润滑工艺。
背景技术
汽车起重机重要部件吊臂的润滑工作,不仅至关重要,而且润滑用脂量很大,过去由于条件限制,这项工作都是由工人用手工涂抹完成的,存在如下的缺点:
1、工作效率低:吊臂外表的润滑工作都是由工人用双手捧着ZFG-4E润滑脂往吊臂上进行涂抹完成的,吊臂内部的润滑则是用棍子缠上布沾上润滑脂,从吊臂工艺孔进入后涂抹的。因此完成一根吊臂总成润滑任务需1小时左右时间。
2、工作质量差:因为是手工操作,所以涂抹质量很差,厚薄不均,而且脂厚的地方往往在吊臂伸缩后被刮去,没有起到润滑作用。
3、劳动强度大:一根吊臂总成全部伸出后长约40余米左右,工人需要一把一把地往吊臂上涂抹润滑脂,因此劳动强度比较大。
4、工艺落后:由于上述原因证明了这项工艺的落后性质,这一点从工人的操作上就可以直观看出,所以要求对原工艺进行改进。
5、润滑脂浪费及环境污染:由于手工涂抹润滑脂厚薄不均的原因,实际上大量涂在吊臂上的润滑脂往往在吊臂伸缩后被刮去,继而跌落在地上,这样既浪费了润滑脂,又污染了生产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工作效率高、工作质量好、劳动强度小、节约润滑脂及保护环境的吊臂润滑工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吊臂润滑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A、将清洁的二硫化钼润滑脂充填到电动润滑泵的贮油筒内,润滑脂的针入度为265~385(25℃,150g)1/10mm,电动润滑泵将输送到贮油筒的润滑脂用叶片进行搅拌、软化,然后经压油泵缸将润滑脂从出油口压送出来,公称压力为:38~42MPa,经过高压 输油胶管到喷枪部位,喷枪接有压缩空气;
B、将吊臂处于全伸状态,由工人手持喷枪对每节吊臂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喷涂润滑脂,脂厚为0.8~1.2mm,额定喷射距离为:180~220mm,额定喷射直径为:110~130mm,压缩空气压力为:0.4~0.6MPa,喷枪与润滑机小车距离为:0~15米,润滑脂喷射量为:420~440ml/min。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吊臂润滑工艺,采用压缩空气将干油润滑脂吹成颗粒雾状,向吊臂表面进行移动喷射。改进以后主要有如下效果:
1、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按新的工艺方法用吊臂润滑机来完成吊臂润滑工作,每一根吊臂总成只需约10分钟时间;
2、润滑脂的喷射效果很理想,喷射厚度非常均匀,不会出现成块润滑脂往下掉的情况。因此,润滑脂浪费及环境污染的问题也得到改变。
3、工人操作吊臂润滑机完成工作任务可以轻松搞定。
4、本发明通过以上证实了先进性,并已在生产实施中获得成功。
5、上述方法和设备可用于中、大吨位批量产品的润滑。
综上所述,本发明是一种工作效率高、工作质量好、劳动强度小、节约润滑脂及保护环境的吊臂润滑工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吊臂润滑机5设备包括电动加油泵、电动润滑泵、喷枪3等,首先由电动加油泵将清洁的二硫化钼润滑脂充填到电动润滑泵的贮油筒内,润滑脂的针入度为265~385(25℃,150g)1/10mm;电动润滑泵将输送到贮油筒的润滑脂用叶片进行搅拌、软化,然后经二组压油泵缸交替地将润滑脂从出油口压送出来(公称压力为:38~42MPa),经过高压输油胶管(长约20米)到喷枪部位;喷枪由喷射阀、手持手柄组成,喷射阀连接高压输油胶管4和车间压缩空气胶管,高压油脂与压缩空气在喷射阀喷嘴处相遇即被吹成微小颗粒状(雾化),被喷射到指定位置,从而达到润滑效果。
吊臂润滑的工作场地是汽车起重机装配车间的吊臂调试台1 工位,每天约有若干根吊臂2总成需喷涂润滑脂,为开放式润滑,每根吊臂总成由5节臂组成,每节臂长约10米,因此吊臂总成全伸后长约40余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34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