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湿尸的防腐灌注液和保存液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43980.5 | 申请日: | 2008-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869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罗学港;黄菊芳;陈建明;张建一;潘爱华;胡建光;曾乐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1/00 | 分类号: | A01N1/00 |
代理公司: | 中南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胡 奕 |
地址: | 410083***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防腐 灌注 保存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防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文物类生物湿尸的防腐剂。
背景技术
动物或人遗体的组织细胞失去活力后,溶酶体等细胞器崩解,在各种酶 的作用下组织发生分解,各种器官软化、液化、遗体发生自溶;又由于遗体 消化器官中的消化液产生自体消化,再加上缺氧、细菌及其毒素等都加速溶 酶体膜破裂,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大量释放破坏细胞、分解组织,产生不能氧 化的产物又增加了水解酶的活力。在遗体内外的腐败菌、寄生虫和外部环境 的影响下,死亡机体组织加速分解,这就是遗体腐败。防止文物湿尸出土后 继续腐败,是文物保存的关键。
目前医药界已有多种用于动物或人类尸体防腐灌注处理或保存的防腐 剂,如最为常用的有福尔马林(10~40%甲醛)溶液,常常用来灌注和保存尸 体标本。此外,还有如2~3%的酚类、新洁尔灭溶液等等。中国专利CN1047061C 报道过一种由苯甲酸盐、乙醇、硝酸钾或硝酸钠、丙三醇组成的防腐保存液。 CN1081814A报道了一种由硼酸、氯化钠及苯酚溶解于甲醛及醇溶剂而制成的 一种用于浸泡动植物标本的防腐剂。但现有文献公开的这些尸体防腐液,都 不适用于文物类的生物湿尸。文物类的生物湿尸地下封存多年后出土的文物 湿尸,由于死亡年代久远,尸体的肌体结构与刚死亡生物之间存在很大的差 异。相比新鲜湿尸,文物湿尸机体组织极为脆弱,对防腐液的防腐、保色、 防脱水脱钙等多方面性能要求要远远高出很多。
由于古尸文物的特殊性和价值性,采用现有的防腐液来灌注及保存尸体 的方法,远不能满足古尸文物的保存要求,难以使保存的尸体达到防腐、灭 细菌、软化、保持颜色不变等目的。因此,如何在防止其变色、脱水、脱钙 及蛋白质降解以维持其出土时的原貌,并尽可能地延长保存时间,一直是制 约湿尸型文物整体保存的技术瓶颈,也是湿尸类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所用的生物防腐液不能适用于湿尸文物的 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湿尸型文物灌注处理的防腐灌注液,用该防腐灌注液灌 注湿尸,能有效防止生物类湿尸文物腐烂、发霉、变色、脱水、脱钙及蛋白 质降解,长时间内维持出土时的原貌。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浸泡湿尸型文物的防腐保存液, 从而实现对生物湿尸类出土文物的稳定有效地长期保存。
本发明的详细技术方案为:
一种生物湿尸的防腐灌注液,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成份组成:甲醛 4~12%,无水乙醇6~20%,甘油0.1%~1.5%,氯化钠0.9%,三氯化铁、氯化 锌、氯化铝三等分1%~2.5%,麝香草酚0.2~1.2%,乌洛托品1~2.5%和剩余量 的蒸馏水。无水乙醇是指乙醇质量浓度不低于99.5%。
上述防腐灌注液的配制方法是:常温常压下,按上述配方取甲醛、无水 乙醇和甘油加入蒸馏水中,充分搅拌;按配方取等分的三氯化铁、氯化锌和 氯化铝加入蒸馏水中充分溶解;将配方量的乌洛托品、麝香草酚、氯化钠溶 解于蒸馏水,将三部分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即得本发明的防腐灌注液。
本发明中所说的用于生物湿尸的防腐保存液,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成份 组成:甲醛3.5%~4%,无水乙醇12~18%,甘油0.1%~1.5%,三氯化铁、氯化 锌、氯化铝三等分1%~2.5%,乌洛托品1~2.5%,氯化钠0.9±0.05%和剩余量 的蒸馏水。
防腐保存液的制备方法是:按配比取甲醛、无水乙醇和甘油加入蒸馏水 中,充分搅拌;按配比取等分的三氯化铁、氯化锌、氯化铝加入蒸馏水中充 分溶解;将配方量的的乌洛托品和氯化钠溶解于蒸馏水;将三部分溶液混合, 充分搅拌即得本发明的防腐保存液。
使用中,先用本发明的防腐灌注液对出土文物湿尸进行全身及内部脏器 灌注,使防腐灌注液均匀渗入到湿尸的各部分组织,然后再用本发明的防腐 保存液进行浸泡保存。灌注液用于湿尸出土后的防腐灌注处理,即湿尸的机 体器官的防腐;保存液用于湿尸的整体液浸,即湿尸的外围环境的防腐。灌 注液和保存液二者大部分组分相同,但又根据灌注和保存的不同要求,灵活 配方,在某些组分及比例上作适当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398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鉴定亚洲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的引物序列及其方法
- 下一篇:色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