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双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44024.9 | 申请日: | 2008-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454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8 |
发明(设计)人: | 山本义则;恩田裕;赤泽良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夏普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3G9/08 | 分类号: | G03G9/08;G03G9/10;G03G15/08;G03G15/0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樊卫民;郭国清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色 及其 制造 方法 组分 显影剂 显影 装置 以及 图像 形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调色剂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双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迄今作为复印机已很普及,最近,由于作为由计算机制作的计算机图像的输出装置也具有优良的适应性,因此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而广泛地应用于打印机、传真装置等。所谓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是指通常实施如下工序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所期望的图像的装置:使作为像担载体的感光体表面的感光层均匀带电的带电工序、将原稿图像的信号光投射到处于带电状态的感光体表面并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工序、将电子照相用调色剂(下面简单地记为“调色剂”)提供给感光体表面的静电潜像并进行图像可视化的显影工序、将感光体表面的可视图像转印到纸或OHP片等记录介质上的转印工序、通过加热、加压等使可视图像定影于记录介质上的定影工序、以及利用清洁刮刀除去可视图像转印后残留于感光体表面的调色剂等以进行清洁的清洁工序。有时也借助中间转印介质向记录介质转印可视图像。
但是,由于有关计算机的各种技术进一步提高,例如,随着计算机图像的高精度化的进步,要求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准确且清晰地再现计算机图像中的微细形状、微妙的色相变化等,形成与计算机图像相当的高精度图像。为了适应该要求,进一步进行静电潜像的高精度化,在此基础上,为了忠实地再现高精度的静电潜像,有提案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技术,用于提高附着于记录介质上的显影剂的特性,例如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及清晰度等。其中,特别是有多个提案提出了通过对调色剂进行小粒径化以改善画质的技术,并为了制造小粒径调色剂而进行了各种研究。但是,这些小粒径调色剂对于形成高精度图像是有效的,而另一方面,由于含有许多例如体积平均粒径为4μm以下的调色剂粒子,因而存在流动性低的缺点。
另外,由于对调色剂的流动性、图像的分辨率及清晰度有较大影响的是调色剂粒子中体积平均粒径为7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及5μm以下的调色剂粒子,因此,为了得到流动性优良、充分进行了高精度化及高分辨率化的高画质图像,需要控制体积平均粒径为7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及5μm以下的调色剂粒子的含量。
例如(日本)特开平7-146589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彩色调色剂,其具有重量平均粒径3μm~7μm,含有10个%~70个%以上的粒径为4.00μm以下的彩色调色剂粒子,含有40个%以上的粒径为5.04μm以下的彩色调色剂粒子,含有2体积%~20体积%的粒径为8.00μm以上的彩色调色剂粒子,含有不足6体积%的粒径为10.08μm以上的彩色调色剂粒子,转印材料上的未定影彩色调色剂量(M/S)为0.50mg/cm2时,其具有定影后的图像浓度(D0.5)为1.0~1.8的着色力。
(日本)特开平7-146589号公报的彩色调色剂中,虽然规定含有40个%以上的粒径为5.04μm以下的彩色调色剂粒子、含有2体积%~20体积%的粒径为8.00μm以上的彩色调色剂粒子,但是,该含量对于得到良好的流动性是不充分的,无法得到充分进行了高精度化及高分辨率化的高画质图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动性优良、可以以高精度形成高分辨率的高画质图像的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双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是由至少含有粘合树脂及着色剂的调色剂粒子构成的调色剂,其特征在于,在含有大粒径调色剂粒子群和体积平均粒径比大粒径调色剂粒子群小的小粒径调色剂粒子群的调色剂中,
全部调色剂粒子的累积体积分布中来自大粒径侧的累积体积达到50%的体积平均粒径D50V为4μm以上、8μm以下;
体积平均粒径为7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群的调色剂粒子相对于全部调色剂粒子的含有率为24体积%以上、47体积%以下;
个数平均粒径为5μm以下的调色剂粒子群的调色剂粒子相对于全部调色剂粒子的含有率为10个%以上、50个%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夏普株式会社,未经夏普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402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医疗超声器械
- 下一篇:平板式太阳能中空集热条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