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有竹炭粒子的隔热纸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44094.4 | 申请日: | 2008-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40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刘政雄;徐世昌;王伯萍;许智能 | 申请(专利权)人: | 博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21H27/28 | 分类号: | D21H27/28;B32B2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有 粒子 隔热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隔热纸,尤其涉及一种隔热层中含有纳米竹炭粒子的隔热纸。
背景技术
从以前研究得知,太阳辐射热源中,可见光范围占太阳辐射热源比例为44%,近红外光占太阳辐射热源比例为53%,其中,近红外光无法被人类的肉眼所辨识,但却会使皮肤产生强烈的灼热感。因此,一般在建筑物或汽车的玻璃上会贴附隔热纸,以将近红外光隔绝于外。
一般在隔热纸上降低近红外光穿透率的方法,可分为吸收型及反射型两种。如图1所示为一现有的吸收型隔热纸的隔热机制,该吸收型隔热纸100在入射光110持续照射下容易达到热吸收饱和,而以近红外光120型态释放累积的热辐射能,致使隔热效果不佳。目前较新型的吸收型隔热纸如陶瓷纳米薄膜的隔热纸,可将入射的近红外光加以吸收转化为能量较低的远红外光型态释放,其隔热性能虽然较佳,然因陶瓷材料硬度较高,不利于机械研磨法制成纳米级陶瓷粒子,因而多采用真空溅镀方式将陶瓷的靶材溅镀于底材上形成陶瓷纳米薄膜,其加工繁琐且需要高纯度的底材与靶材,而形成所要求的厚度需要相当时间,致使成本过高且生产不容易。
有鉴于此,发展具有良好隔热性能,同时利用机械研磨法即能制造的隔热材料,乃为产业界亟欲达成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隔热纸,该隔热纸包含有纳米竹炭粒子,可将近红外光吸收转化为远红外光型态释放。
根据上述目的与其他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隔热纸,包括:一基材与一隔热层,其中该隔热层配置于该基材的一表面,而该隔热层含有纳米竹炭粒子。
在上述隔热纸中,所述竹炭粒子的粒径小于1000nm,最佳为小于100nm。
在上述隔热纸中,所述隔热层为一粘着层。
上述的隔热纸中,可进一步包括一保护层,配置于该基材相对于隔热层的另一表面,以提高该隔热纸的物理强度并防止其被刮伤,进一步延长其使用寿命。
竹炭:原材料例如取自于三年以上毛竹,经过高温无氧干馏而成。利用机械研磨法可将竹炭加工制成各种粒径的纳米级竹炭粒子。
综上所述,本发明公开的隔热纸利用竹炭硬度较低而易于研磨的特性,不需上述纳米陶瓷薄膜的隔热纸对加工有严格要求的高技术门槛,且更可利用竹炭的优点而将近红外光吸收、转化为易为人体吸收的远红外光,达到隔热的目的。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更能明显易懂,下文将以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示,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一现有的吸收型隔热纸的隔热机制;
图2所示为本发明所揭示的隔热纸的第一实施例的隔热机制;
图3所示为红外光能阶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所揭示的隔热纸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200、400-隔热纸;110、210-入射光;120-近红外光;202、420-基材;204、410-隔热层;206-竹炭粒子;220-远红外光;310-近红外光的能阶;320-远红外光的能阶;330-竹炭粒子逸散的能阶;430-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的特征和优点做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2,图2所示为本发明所揭示的隔热纸的第一实施例的隔热机制。其中,该隔热纸200包括一基材202与一隔热层204。此外,该隔热层204包含纳米竹炭粒子206。当给予隔热纸200一入射光210,竹炭粒子206会将部分近红外光吸收,而转化为远红外光220的型态释放。
隔热层204的其余部份为粘着剂,此粘着剂是藉由(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进行适当的交联。交联的方法,系使用交联剂,交联剂可为异氰酸酯化合物、环氧化合物、三聚氰胺系树脂,该交联剂具有可和羧基、羟基、胺基、酰胺基等官能基反应。其中,主要由可获得适当之强度的观点考虑,以使用异氰酸酯化合物、或环氧化合物为最佳。该化合物,可单独使用、亦可混合两种以上。
请参阅图3,图3为红外光能阶示意图。其中,近红外光的能阶310通过竹炭粒子吸收转化后,以远红外光的能阶320的型态释放,而转化过程中,近红外光的能阶310减去远红外光的能阶320即为竹炭粒子所逸散(relax)的能阶330。即,当阳光照射贴有本发明所揭示的隔热纸时,其中部分近红外光经过竹炭粒子转化后以远红外光的型态释放,即可避免人体直接照射近红外光产生的强烈灼热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博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博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409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