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烧结机的可再生脱硫的工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45210.4 | 申请日: | 2008-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76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姚朝胜;黄东升;汤楚贵;魏新民;王忠;盛振江;吴书良;钱纲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冶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50 | 分类号: | B01D53/50;B01D53/96;B01D53/14;F27D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101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烧结 再生 脱硫 工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烧结机的可再生脱硫的工艺方法,属于烧结机烟气脱 硫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在康世富科技环保(深圳)有限公司散发的宣传资料中,介绍了一种可再 生脱硫的工艺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利用胺液来吸收烟气中的SO2,并在解吸过程 中,获得高纯度的SO2和恢复胺液吸收烟气中的SO2的能力,以使胺液重复利用。
目前还有一种离子法可再生脱硫的工艺方法,该方法的主要工艺过程与上 述工艺方法的过程相似。虽然离子法使用的吸收液的成分与胺法有所不同,但 是,该吸收液对SO2选择性吸收的功能却是大致相同的。
上述工艺方法的主要缺点在于:解吸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蒸汽进行加热。 虽然这些蒸汽通常是低品质的乏汽,但是,也造成了能源的大量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利用烧结系统自身废热的可再生脱硫的工艺 方法,以烧结系统自身产生的废热替代解吸过程所需的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外供 能源。
本发明的基本构思是,它包括对烧结烟气的水洗冷却、SO2的吸收和解吸以 及对解吸过程的热能供应等步骤,其特征在于,解吸过程所需的热能至少部分 由烧结机的烧结产品的冷却装置外排的含热废弃气提供。例如,5%,10%,15%, 20%,30%,40%,50%,65%,80%,且最好是全部提供。
所述的烧结机的烧结产品的冷却装置可以是带式冷却机,也可以是环式冷 却机。由于目前环式冷却机占有主导地位,因此,所述的烧结机的烧结产品的 冷却装置外排的含热废弃气是取自烧结机的烧结产品的环式冷却机的这一方案 值得特别推荐。
与本基本构思相对应的具体技术方案之一是,使烧结机的烧结产品的冷却 装置外排的含热废弃气先经过再沸器(注:这里所说的再沸器也有叫做再热器 的,下同),并通过换热器将其物理显热传递出来,再进行放散。
当烧结机的烧结产品的冷却装置外排的含热废弃气所含的物理显热不足与/ 或温度不够高时,可采用与本基本构思相对应的具体技术方案之二,在使烧结 机的烧结产品的冷却装置外排的含热废弃气先经过再沸器,并通过热交换器将 其物理显热传递出来,再增加第二介质换热器,以满足系统对热量与/或温度的 需求。至于第二介质换热器是否与待脱硫烟气的换热器制作在再沸器的同一壳 体之内,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差别,而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另外,这些换热装置 是否一定叫做再沸器也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
当烧结机的烧结产品的冷却装置外排的含热废弃气所含的物理显热不足与/ 或温度不够高时,还可以采用另一个简洁的解决方案,即解吸过程所需热能的 不足部分,由低压蒸汽提供。
为了满足标准化设计的需要和充分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解吸过程所需的 热能还可以是将烧结机的烧结产品的冷却装置外排的含热废弃气的物理显热转 化成蒸汽后再加以利用。
通常情况下,为了防止积灰,影响换热效率,待脱硫烟气在进入本工艺流 程前,应进行除尘处理。具体的除尘方式,可以是布袋除尘或者是静电除尘等。
为了防止从吸收塔排出的排空气体由于温度过低在烟道内结露,造成对烟 囱内壁的腐蚀;也为了防止排空气体由于温度过低造成烟道的抽力下降,建议 在必要时,被脱硫的烧结烟气在进入烟道放散前,混入部分具有较高温度的废 气,以提高进入烟囱的烟气温度,防止因烟气结露对烟囱的腐蚀,也不降低烟 囱的抽力。至于具有较高温度的废气的来源,可以有多种选择。例如,可以选 择带冷机或者环冷机排放的具有较高温度的废气;甚至可以直接加入尚未处理 的原始待脱硫烟气,直接加入尚未处理的原始待脱硫烟气的必要条件在于,总 的SO2的排放浓度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排放标准,其结果,既解决了进入 烟囱的烟气温度低的问题,又减少了待脱硫烟气的处理量。特别是,经过换热 后的来自烧结机的烧结产品的冷却装置,例如环式冷却机,外排的含热废弃气 的余温还比较高(通常在100℃以上),用它作为上述的具有较高温度的废气, 更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上述各发明点还可以进行必要的交换和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冶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山东省冶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52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