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射频识别的安全认证方法、装置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46669.6 | 申请日: | 2008-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72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张向东;刘培;李立娟;谷勇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G06K7/00;G06F17/30;H04L9/3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申 健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射频 识别 安全 认证 方法 装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射频识别的安全认证方法、装置 及系统。
背景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从上世纪80年代 开始走向成熟的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 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技术之一。
如图1所示,RFID系统由三部分组成:标签单元、阅读器和数据库。其中, 标签单元是配备有天线的微型电路,阅读器是一个配备有天线的无线发射与接 收设备,数据库包含所有标签单元的信息。其中,标签单元与阅读器之间的通 信信道是不安全信道,未授权的阅读器可以读取和收集其作用范围内标签单元 的相关信息,因此,对RFID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和隐私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目前,有人提议将随机化Hash-Lock协议应用于RFID系统的安全认证中, 如图2所示,其中,Query为阅读器向标签单元发送的认证请求,IDk为标签标 识,Get all IDS为阅读器向数据库发送的获取所有标签标识的请求,Hash-Lock 协议的工作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01,阅读器向标签单元发送认证请求。
步骤S202,标签单元生成一个随机数R,通过哈希函数对关联标签标识和 R的输入值进行计算,得到H(IDK‖R),标签单元将R和H(IDK‖R)发送给 阅读器。
步骤S203,阅读器向数据库发送获取所有标签标识的请求。
步骤S204,数据库将所有标签标识发送给阅读器。
步骤S205,阅读器通过同样的哈希函数对所有的标签标识进行计算,检查 是否有某个标签标识IDj,使得H(IDj‖R)=H(IDK‖R)成立;如果有,则认 证该标签单元合法,并将该标签标识IDj发送给标签单元。
步骤S206,标签单元接收到阅读器发送的IDj之后,验证IDj是否与自己的 标签标识IDK相同,如果相同,则认证该阅读器合法,否则,认证该阅读器不 合法,停止认证。
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点:
在步骤S205中,阅读器以明文的形式将IDj发送给标签单元,由于阅读器 与标签单元之间的信道是不安全信道,因此标签标识IDj容易泄露,为攻击者仿 冒标签单元提供了可能;
同时,在步骤S205中,当数据库内标签单元数量很大时,阅读器通过哈希 函数对所有的标签标识进行计算,计算量很大,读取标签单元信息的时间长。
另一方面,在上述认证过程中,无法抵抗重放攻击,即当攻击者截获步骤 S202中的数据进行重放时,阅读器都会执行步骤S203至步骤S205的过程,极 大浪费了系统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射频识别的安全认证方法、装置及系统,以提高RFID 系统的工作效率,确保RFID系统满足更高的机密性、完整性和隐私性要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射频识别的安全认证的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射频识别系统,所述系 统包括标签单元、阅读器和连接所述阅读器的数据库,所述阅读器对所述标签 单元进行安全认证包括如下步骤:
接收所述标签单元发送的第一认证消息,从所述第一认证消息中获取所述 标签单元的第一索引;
查找所述数据库是否有与所述第一索引匹配的第二索引;
如果有,对标签单元进行合法性认证。
一种射频识别的安全认证的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射频识别系统,所述系 统包括标签单元、阅读器和连接所述阅读器的数据库,所述标签单元对所述阅 读器进行安全认证包括如下步骤:
接收阅读器发送的第一随机数;
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数得到第二函数值;
接收所述阅读器发送的第二认证消息;
根据所述第二认证消息和第二函数值对所述阅读器进行合法性认证。
一种阅读器,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66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