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深超稠油热汽-气(CO2、N2)井筒降粘采油技术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46687.4 | 申请日: | 2008-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417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06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志明 |
主分类号: | E21B43/16 | 分类号: | E21B43/16;E21B43/24;E21B43/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24010辽宁省盘锦市***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深超稠油热汽 co sub 井筒 采油 技术 | ||
1、一种稠油油藏,尤其是超深超稠油藏开采工艺技术,其特征在于:该工艺方法包括热汽-气源供给方式、热汽-气注入方式、热汽-气循环方式和生产方式四大部分,各部分的工艺方法要点如下:
a、热汽-气源供给方式:蒸汽、CO2、N2混合气体由汽-气发生器共制并供给,蒸汽温度应介于100~350℃之间;
b、热汽-气注入方式:同时将各项物理参数符合室内实验结果要求的蒸汽、CO2、N2混合气体通过进汽-气管注入井筒,注入方式连续不间断;
c、热汽-气循环方式:蒸汽、CO2、N2混合气体在井筒内循环流动;
d、生产方式:往井筒中注蒸汽、CO2、N2混合气体后无需焖井,注气,循环,生产过程同步进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采超深超稠油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实施步骤如下:
a、适用对象:超深超稠油,埋深5000~6500m及以上,粘度900~1.8×106mPa.s(50℃);
b、采用9-5/8″以上大套管热采完井,采用TP110偏梯形螺纹套管,壁厚19mm;完井管柱底端安装地锚,管柱中间按工程设计要求夹有热应力补偿器和高强度扶正器;水泥环厚度、水泥浆体系、环空固井液组成均按热采井固井执行;
c、根据工程需要安装热采采油树;
d、通过室内实验,获取热汽-气(CO2、N2)相关物理参数和降粘数据,作为注热汽-气标准;
e、通过井筒温度场研究及计算模拟,进行循环深度设计、隔热设计、井下管柱结构设计和注入参数设计;
f、单井单配一个热汽-气(CO2、N2)供给系统,这个系统应包括:空气压缩机、软化水罐、燃料罐分别通过耐高温高压管线、进水管、燃料管线与汽-气发生器连接;
g、出汽-气管(11)一端连着汽-气发生器,另一端连着监测器前端;
h、出汽-气管(12)一端连着监测器末端,另一端连着单流阀前端;
i、出汽-气管(13)一端连着单流阀末端,另一端连着采油树;
j、蒸汽、CO2、N2混合气体由汽-气发生器出来,依次通过出汽-气管(11)、监测器、出
汽-气管(12)、单流阀、出汽-气管(13)、采油树进入井筒循环。
k、全过程执行《稠油注汽热力开采安全技术规程》SY 6354-1998标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志明,未经李志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668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潜浮式海洋波浪能发电装置
- 下一篇:活塞式热采套管头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