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型焦的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46883.1 | 申请日: | 2008-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750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发明(设计)人: | 朱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海涛 |
主分类号: | C10B5/06 | 分类号: | C10B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01北京市朝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焦炭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产高质量型焦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钢铁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正逐步实现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钢材质量的高标准、环境保护的高要求、能源利用的高效率将促使冶金企业加快技术发展步伐。炼焦作为钢铁冶炼的必备环节,对焦炭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化资源利用,发展节约型企业是钢铁产业政策的主导方针。我国优质炼焦煤资源有限,而弱黏结煤的资源较丰富,为节约有限的优质炼焦煤资源、合理使用弱黏结煤,“捣鼓炼焦”、“型煤炼焦”等炼焦新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型煤碳化生产型焦的方法,解决型煤在碳化成型焦受热的过程中由于型煤的强度、型煤的原料、型煤的粘结剂等原因出现的热破碎和热粘结等问题,提高了型焦的成品率。
本发明的方法是将密封卧式回转窑应用到焦炭行业中,用这种回转窑的方式连续生产型焦。
本发明的方法优势首先在于碳化焦炉是卧式,减轻了传统立式炉由于原料在炉内本身的重量,在碳化过程中原料受到上面原料的压力出现破碎的现象;其次在于这种碳化方法是使用回转的焦炉,使得型煤在碳化成型焦的过程中是一直处于运动状态,不会因为受热而粘结在一起;再次现有的焦炉随着尺寸的增大,特别是碳化室高度和长度的增大,使得加热的均匀性更加难以实现,而这种方法使得碳化过程中原料受热更加均匀,提高了热传导速度,加快了碳化的速度,降低了能耗、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由于炼焦过程操作的连续性,易于实现高度的自动化控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卧式回转窑工艺生产型焦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型煤成型,将原料煤粉或焦粉加入粘结剂经过成型机成型。2)上料,把成型后的型煤通过窑体一端的上料系统,添加到回转窑筒内。3)碳化,将型煤在转窑内进行碳化,温度在600~1200℃之间,型煤在转窑内经过预热后进行碳化,碳化的时为4~25个小时,在碳化的过程中转窑内为微正压时较佳。4)排料,将碳化好的型焦通过窑体的另一端排出来,然后进行冷却。其中回转窑的形状可以是圆筒或圆锥形状或椭圆形等,成型后的型煤形状可以是球状或圆柱状橄榄状或多边形状等,而步骤4)中的冷却方法可以采用水熄焦或干熄焦进行冷却,回转窑的加热方式可以是内加热或外加热,而在步骤3)中型煤在回转窑内分为预热和碳化两个阶段,通过筒体内径、筒体长度、筒体斜度、筒体转速来调节密封卧室回转焦炉内的原料型煤的流动速度和受热的均匀度。
具体实施方式
密封卧式回转窑是一个有一定斜度的筒状物,借助窑的转动来促进料在回转窑内流动。回转窑加热方式可以是内热式和外热式。窑头燃烧系统产生大量的热,热量以火焰的辐射、热气的对流、窑砖传导等方式传给物料。物料依靠窑筒体的斜度及窑的转动在窑内向前运动。回转窑一方面是碳化设备,其中燃烧系统产生热量;同时也是传热设备,型煤吸收气体的热量进行碳化。另外也是输送设备,将原料从进料端输送到出料端。而燃料燃烧、传热及原料运动三者间必须合理配合,才能使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能在型煤通过回转窑的时间内及时传给型煤,已到达高产、优质、低消耗的目的。这种方法可以通过筒体内径、筒体长度、筒体斜度、筒体转速来调节密封卧室回转焦炉内的原料型煤的流动速度、受热的均匀度、碳化的时间等。筒体是受热的回转部件,窑头窑尾可靠密封,筒体上设置有测温、测压和取样装置。回转窑对原料适应性强,可以是不同形状的型煤。例如型煤的形状可以是球体、圆柱体或多边形等。
当型煤在窑内运动时,型煤的运动方式有周期性的变化,或埋在料层里面与窑一起向上运动,或到料层表面上而降落下来。但只有在原料沿表面层降落的过程中,它才能沿着窑长方向前进。各种运动条件对中心角的影响,也就是对原料型煤填充系数的影响,必须加以注意。如果要在窑内保持一定的填充系数,就需使窑的转速和喂料速度互相配合,并保持一定比例;这也是提高产量、质量,稳定热力制度,克服结团等的工艺条件。
具体步骤如下:
1)型煤成型,将原料煤粉或焦粉加入粘结剂经过成型机成型,在本领域中不同的成型机可以产生不同的形状,如成型后的型煤形状可以是球状、圆柱状、橄榄状或多边形等。
2)上料,把成型后的型煤通过回转窑的窑体一端上料系统,添加到回转窑筒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海涛,未经朱海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68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