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驱动涡轮冷却器的电机冷却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46893.5 | 申请日: | 2008-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054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发明(设计)人: | 尹俊成;朱刚;秦元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H02K9/19 | 分类号: | H02K9/19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李建英 |
地址: | 211102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驱动 涡轮 冷却器 电机 冷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机技术,涉及一种电驱动涡轮冷却器的电机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从可收集到的资料了解,一般电机与被驱动部件采用分体式结构,其中有些电机采用自然冷却,即没有特定的冷却结构;有些电机一端装与电机共轴的轴流风扇,使空气流过电机定子冷却电机,这种冷却结构较为复杂,冷却效果一般,不适用于电机与被驱动部件一体式的结构。国外有电机与被驱动部件一体设计的产品,冷却结构是在电机的壳体外部缠绕金属管,在金属管中通过冷却介质冷却电机,这种结构形式虽然冷却效果很好,但要求电机壳体外形必须是圆柱型或适宜金属管缠绕的形状,适用范围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冷却效果好、适用范围广的电驱动涡轮冷却器的电机冷却结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电机壳体为内外双层结构,油池位于电机壳体的下方,与电机壳体的内层构成封闭的内层腔体,冷却腔位于电机壳体的下方和油池的外部,与电机壳体的外层和油池共同构成外层腔体。在冷却腔上有冷却介质入口,在电机壳体上有冷却介质出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电机冷却结构与电驱动涡轮冷却器融为一体,冷却结构主要由冷却腔、油池、电机壳体等零件组成,结构较为简单。冷却介质由冷却腔底部的入口流入,从电机壳体上部的出口流出,其中电机壳体采用内外双层结构,冷却介质从外层流过,冷却内层的电机以及下部的油池。本发明解决了电驱动涡轮冷却器由于转速高可以达到40000r/min,轴承发热量大,电机电流密度高发热量大,冷却困难的难题,不仅适用于电驱动涡轮冷却器的冷却,而且适用于其它电机与被驱动部件一体设计的产品,适用范围广,适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产品的电机冷却结构如图1所示,电机壳体3为内外双层结构,油池2位于电机壳体3的下方,与电机壳体3的内层构成封闭的内层腔体,冷却腔1位于电机壳体3的下方和油池2的外部,与电机壳体3的外层和油池2共同构成外层腔体。在冷却腔1上有冷却介质入口,在电机壳体3上有冷却介质出口。
电机壳体3内层和油池2构成的内腔与电机壳体3外层与冷却腔1构成的外腔相互独立,冷却介质由冷却腔1下部的入口流入,首先,进入冷却油池2,使油池2内的润滑油温度降低,润滑油的循环可以使电机的轴承得到冷却。经油池2冷却过的冷却介质进入电机壳体3的外层,使装在电机壳体3内层的电机定子得到冷却。吸收了油池2和电机热量的冷却介质由电机壳体上的出口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未经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689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