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成形模加工电极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49170.0 | 申请日: | 2008-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132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25 |
发明(设计)人: | 北村和正;长江智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3H1/04 | 分类号: | B23H1/04;B21C25/02;B23P15/24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敬强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形 加工 电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形模加工电极、成形模的制造方法以及成形模。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成形模加工电极提出有如下技术方案,以具有通孔的多个 六角柱的管状体为规定间隔的方式在该管状体的一方端部配置在板状的保持 部上,通过使其在与管状体的轴线直交的方向上仅移动规定距离的同时,对进 行多次放电的推出金属模的坯土成形槽进行加工,从而使成形模加工电极的制 造变得容易且时间短(参照专利文献1:特开2001-71216号公报)。
然而,在该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成形模加工电极中,由于不是一体制作 成形体而是分为多个进行加工,所以成形模加工电极可容易地制造,但是,要 边分别重合对配置成直线的六角柱的管状体用多次放电进行加工的槽边加工 推出金属模的槽。由于管状体配置成直线状,于是重合的槽也将被加工成直线 状或格子状。由于被重合加工的槽与未重合加工的槽相比较其宽度变得较宽, 所以宽度较宽的槽会以直线状或格子状存在于推出金属模上。使用这种推出金 属模例如在对圆柱状的成形体进行成形时,存在成形原料的推出不均匀并产生 成形弯曲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问题而提出的技术方案,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加容 易地制作,并且在用制作出的成形模对成形体进行成形时,能够进一步抑制成 形体的成形弯曲的成形模加工电极、成形模的制造方法以及成形模。
本发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了以下措施。
本发明的成形模加工电极,从狭槽挤出成形原料来制作对外周为大致圆形 的成形体进行成形的成形模,具备:
第一形成部件,其形成有加工上述狭槽的多边形的立壁部,且该立壁部的 外周形成为大致圆形;
第二形成部件,其与上述第一形成部件为相同中心轴,形成有加工上述狭 槽的多边形的立壁部且形成为该立壁部的内周与由上述第一形成部件的外周 形成的狭槽重合的大致圆形,且该立壁部的外周形成为大致圆形。
该成形模加工电极利用加工狭槽的多边形的立壁部的外周形成为大致圆 形的第一形成部件加工成形模的狭槽,另一方面,通过与上述第一形成部件为 相同中心轴加工狭槽的多边形的立壁部,利用内周形成为大致圆形且与由第一 形成部件的外周立壁部形成的狭槽重合的同时外周形成为大致圆形的第二形 成部件,加工形成第一形成部件的狭槽外周侧的狭槽。这样,由于多个形成部 件在圆周方向被分割,所以在用制作出的成形模对形成体进行成形时,与例如 多个狭槽形成部的重复部分为矩形的格子状或直线状的结构相比较,能够进一 步抑制成形体的成形弯曲。这里,所谓“与由上述第一形成部件的外周立壁部 形成的狭槽重合”是指,在制作成形模时,由第一形成部件的外周立壁部加工 的狭槽和由第二形成部件的内周立壁部加工的狭槽重合。另外,所谓“大致圆 形”是正圆形或外形大致为圆的状态,也包含为椭圆的状态。还有,成形模加 工电极也可以采用具备两个以上的上述形成部件。
在本发明的成形模加工电极中,上述第一形成部件通过上述多边形的立壁 部相连而将其外周形成为大致圆形,上述第二形成部件通过上述多边形的立壁 部相连而将其内周形成为与由上述第一形成部件的立壁部的外周形成的狭槽 重合的大致圆形,且通过该多边形的立壁部相连而将其外周形成为大致圆形也 可以。这样,由于在各形成部件的外周或内周不存在不完全的多边形,所以能 够进一步抑制由第一形成部件和第二形成部件形成的狭槽发生偏离。
在本发明的成形模加工电极中,上述第一形成部件和上述第二形成部件以 上述第一形成部件的立壁部的端面侧的面积和上述第二形成部件的立壁部的 端面侧的面积为更加接近的面积的方式形成也可以。这样,由于立壁部在各形 成部件的消耗不均匀被进一步抑制,所以,在制作成形模时能够使深度方向的 精度更加均匀。另外,由于面积为一定,所以加工时间成为固定时间,能够提 高狭槽的精度。再有,电极制作、狭槽加工的时间为一定,在生产效率方面也 有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碍子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碍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91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丝焊接的焊接开始方法
- 下一篇:锂锰扣式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