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的清灰除焦剂配方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50570.3 | 申请日: | 2008-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82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树众;白玉;赵冉冉;佟振霞;裴炜;施海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L10/00 | 分类号: | C10L10/00;F23G5/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翠兰 |
地址: | 710049***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城市生活 垃圾 焚烧 配方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应用于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清灰除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城 市生活垃圾焚烧炉的清灰剂。
背景技术
锅炉受热面的积灰和结渣是锅炉运行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危害锅炉安全 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由于灰污层的导热系数比金属管壁低数百倍,受 热面即使是轻度积灰,积灰层带来的附加热阻也将占汽水受热面内外总传热 热阻的1/3以上。锅炉出现积灰和结渣问题,轻则造成受热面传热不良,排 烟温度升高,锅炉效率降低;重则使燃烧工况恶化,迫使机组降负荷运行, 严重影响锅炉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锅炉受热面产生积灰和结渣,主要是燃料燃烧时燃料中的矿物成分发生 作用的结果,其燃烧特性直接影响到粘结性灰污在受热面上的生成情况。因 此,可以通过向炉内投入化学药品来改变矿物质在炉内的反应历程,从而改 变其灰污特性。上世纪六十年代,以铜为主要成分的添加剂开始用于解决炉 膛积灰、结焦,并已开发成产品在一些国家应用。八十年代我国清灰剂问世, 现已广泛用于清除锅炉受热面上的积灰和结渣。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 的固体废弃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随着中国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增长的高峰也随之而来。而居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使得城市生活垃圾有机物含量不断提高,相应的垃圾热值也随 之提高。
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由于除毒彻底、兼容效果好以及占地面积小等特点, 已成为发达国家处理城市垃圾、回收资源的一种主要方式。国内近几年垃圾 焚烧发电发展也较快,以江苏为例,在苏南地区苏锡常每个城市都建有垃圾 焚烧发电厂,而苏州地区更是每个县级市都建有垃圾焚烧发电厂。仅苏州光 大集团年发电量就达108kW·h以上,为国家提供电力资源的同时,也在一 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能源短缺带来的压力。
垃圾燃料与一般燃料(煤、重油、天然气)相比,成分复杂多变,发热 值低而含水量高,质地相当低劣;焚烧过程极为复杂,气、液、固体多项反 应混合发展,多孔介质中的传递、同相和异相间传递交互发生,并受晶界过 程、电化学过程和应力演变过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另外,垃圾质量也随季 节、年代和地区而变化,相应的热值变化幅度较大,结果焚烧过程中烟气温 度和成分波动也很大。结合各种锅炉受热面积灰和结渣预测方法,通过对垃 圾燃料和垃圾焚烧灰渣成分分析可知,垃圾焚烧炉炉积灰结渣倾向严重,而 实际中垃圾焚烧炉也往往存在较严重的积灰现象。
目前应用于锅炉受热面的清灰剂或除焦剂一般通过提高灰熔点温度、聚 晶、阻止各种成分灰相互结合、在渣内形成断裂层、自然碎裂脱落等作用来 减轻受热面的积灰和结渣。目前常见的清灰剂或除焦剂主要有两大类:氧化型 和盐型。前者的主要成分是硝酸盐,后者则主要含有NaCl、Na2CO3等碱金 属盐等。此外硼砂、氧化锌等也常作为除焦剂的添加剂。
在锅炉清灰除焦剂的使用过程中,应首先认清受热面灰渣的形式、成分 及物理状态等。针对不同类型的灰渣,应选用合适的清灰除焦剂。如选用不 当,不仅可能起不到清灰除渣效果,还有可能促进灰渣的形成。通过对国家 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可知,已公布的清灰剂、除焦剂专利“0114877.2”、 “200410019016”、“03132103.8”、“200510041561.7”等均为针对常规燃煤 锅炉的,并不适用于垃圾焚烧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的清灰除焦剂配 方,防止和减轻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受热面积灰或结渣程度,从而提高锅炉 效率,延长垃圾焚烧炉的安全运行周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其成分及质量百分含量如下:
硝酸盐 50~70%
疏松剂 5~10%
氯化钠 10~15%
活化剂 5~15%
蛭石 5~10%
氯氧化铜 1~2%
所述的硝酸盐是硝酸铜和硝酸钠。
所述的疏松剂是指硼砂。
所述的活化剂是硝酸铵、碳粉及硫磺粉。
本发明的制作工艺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505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考虑到相机和场景运动的相机曝光优化技术
- 下一篇:编码和解码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