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置式弧形牵张成骨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50721.5 | 申请日: | 2008-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84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商洪涛;何黎升;刘彦普;闫俊中;周雁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安中邦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56 | 分类号: | A61B17/56 |
代理公司: | 西安西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文义 |
地址: | 71006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置 弧形 牵张成 骨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用牵张成骨器,特别是一种内置式弧形牵张成骨器。
背景技术
牵张成骨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通过骨切开后,应用特制的牵引装置,缓慢牵拉,使截骨间隙中形成新骨从而达到骨骼延长的目的。牵张成骨技术最常应用于延长颌骨,治疗各类原因导致的小颌畸形,可以使颌骨延长10-30mm。目前,市售及临床使用的牵张成骨装置均采用螺旋传力原理来实现。由于螺旋传动结构上的特点,只能在单一方向牵张成骨,即直线性牵张成骨。而患者下颌骨的成骨需求多种多样,因人而异,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往往需要变换成骨方向,即成骨方向为非直线性的弧形。因此,手术时常采用两个单向牵张成骨器双联或通过多次手术来完成复杂的多向牵张成骨。这样一来会延长治疗周期,增加医疗成本,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肉体痛苦和过多的经济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置式弧形牵张成骨器,可根据牵张成骨术的需求,设置一垂直向和水平向均可弧形弯曲的内园柱导向槽,利用内园柱导向,螺杆转动发力,滚柱挤压传力,活动翼在滚柱的挤压推动下沿内园柱导向槽的弧形轨迹牵张成骨。充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左固定翼和右固定翼分别固定设置于弧形弯曲的内园柱导向槽的两端。与最左端滚柱固连的活动翼沿内园柱导向槽预设的弧形,在左、右固定翼之间与内园柱导向槽紧密配合滑动式连接。活动翼与传力螺杆之间的内园柱导向槽内充填有与其紧密配合滑动式连接的8个以上的滚柱。可卸螺套与内园柱导向槽右端螺纹式连接,与传力螺杆螺纹式连接。螺母设置于可卸螺套外侧的传力螺杆上,与传力螺杆上的螺母呈可固定式活连接。内园柱导向槽与右固定翼固连部分及可卸螺套为直线状。可卸螺套内填充3个以上的滚柱。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应用于内置式牵张成骨术中,尤其是需要垂直向和水平向均为弧形成骨的手术中,一次性可以完成非直线性的牵张成骨。达到同样的治疗目的手术次数少、费用低,减轻了病员的痛苦,提高了手术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构造示意图;
图2,为内园柱导向槽A-B剖面图。
图中,1、左固定翼,2、内圆柱导向槽,3、活动翼,4、滚柱,5、右固定翼,6、可卸螺套,7、螺母,8、传力螺杆,9、滚柱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根据患者下颌骨成骨方向的曲线要求,设置弧形弯曲的内园柱导向槽2,其两端固定设置左固定翼1和右固定翼5。与最前端的滚柱4固连的活动翼3可沿内园柱导向槽2的预设弧形,在左、右固定翼1、5之间与内园柱导向槽2紧密配合滑动式连接。活动翼3与传力螺杆8之间的内园柱导向槽2内充填有与其紧密配合滑动式连接的8个以上的滚柱4。可卸螺套6与内园柱导向槽2右端螺纹式连接,与传力螺杆8螺纹式连接。螺母7设置于可卸螺套6外侧的传力螺杆8上。内园柱导向槽2与右固定翼5固连部分及可卸螺套6为直线状。可卸螺套6内填充3个以上的滚柱4。如图2所示,内园柱导向槽2的滚柱槽9为半开放性的,滚柱4在滚柱槽9内挤压传力。
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1所示,首先,根据手术方案,预设一垂直向和水平向均可弧形弯曲的内园柱导向槽2;其次,手术实施过程中,骨切开后,将左固定翼1和右固定翼5与支撑骨块固连接,活动翼3与活动骨块固连接;将内园柱导向槽2的滚柱槽9内充填8个以上的滚柱4;可卸螺套6与传力螺杆8最大张开,尽量多地将滚柱4充满可卸螺套6内,然后将可卸螺套6与内园柱导向槽2拧紧。此时,转动传力螺杆8,通过滚柱4的传力,使活动翼3及其固连的活动骨块沿内园柱导向槽2预设的弧形轨迹缓慢滑移。当骨切开缝达到一定要求时,将螺母7与可卸螺套拧紧,即固定传力螺杆8。一定时间或周期后,骨切开缝长满了新骨,需要重新骨切开。此时不需拆卸左、右固定翼1、5和活动翼3,只需将可卸螺套6卸下,将传力螺杆8再次最大限度张开,在可卸螺套6内再充填一定数量的滚柱4,重复上面的工作程序即可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安中邦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安中邦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507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