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密闭式压缩机的油排出防止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52015.4 | 申请日: | 2008-10-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34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安宰赞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C29/02 | 分类号: | F04C29/02;F04C29/06;F04C29/00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8 | 代理人: | 王顕 |
地址: | 3004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闭式 压缩机 排出 防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密闭式压缩机,特别是涉及防止机油与冷媒一起从消音器排向壳体内部空间的密闭式压缩机的油排出防止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密闭式压缩机在密闭的壳体内设置有产生驱动力的电动机构部以及接受电动机构部的驱动力用于压缩冷媒的压缩机构部。
在上述密闭式压缩机的壳体的内部空间填充有一定量机油。压缩机运行时,机油被供应到压缩机构部,对各滑动部件进行润滑。填充在壳体内部空间的机油的一部分与冷媒一起排出到制冷回路后被回收,并反复进行上述过程。特别是,对于利用旋转活塞的旋转运动对冷媒进行压缩的旋转压缩机来说,如果该旋转压缩机是在壳体内部填充有高压冷媒的高压密闭式压缩机,则机油会容易地与排出到壳体内部空间的冷媒一起被排出壳体。
但是,对于现有的旋转压缩机来说,在环绕压缩机构部排出侧安装的消音器的平面侧,即形成共鸣空间的顶面上形成有排出孔。因此从压缩机构部排出的冷媒和机油会通过排出孔直接排向壳体的内部空间,导致流向壳体内部空间的机油量增加,从而导致用于润滑压缩机构部的机油量不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防止压缩机构部排出的机油流向消音器外部,从而避免压缩机内机油不足的密闭式压缩机的油排出防止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密闭式压缩机的油排出防止装置包括:设置在密闭壳体的内部空间中、具有圆筒形压缩空间的气缸;覆盖在气缸的上下两侧,在中心形成有使旋转轴贯穿的轴承孔并支撑旋转轴的轴承以及结合在轴承的外侧面、减小冷媒排出时产生的噪音的消音器,所述的消音器包括共鸣引导部、与共鸣引导部围成的共鸣空间连通并沿轴向延伸的排出引导部以及形成于排出引导部的周面上并与壳体内部空间连通的一个以上的排出孔。
优选的为,在上述的轴承的轴承孔周围突出地形成有轴承部,排出引导部的上端朝着轴承部方向向内弯曲,在排出引导部内侧形成分离冷媒和机油的油分离空间。油分离空间的体积小于共鸣空间的体积。
所述的排出孔沿排出引导部的周面等间距地形成。优选的为,所述的排出孔形成在通过上部轴承的第1排出口的中心与排出引导部的外周面相切的两个轴向剖面范围以外的排出引导部上。
优选的为,在排出孔上结合有排出冷媒时分离机油的油分离部件。
本发明的密闭式压缩机的油排出防止装置,在汇集第1压缩空间和第2压缩空间排出的冷媒的第1消音器中,在轴向形成具有一定高度的排出引导部,在排出引导部上形成排出孔,使第1压缩空间和第2压缩空间排出的冷媒中的机油在共鸣空间中充分地循环并在通过排出引导部时被分离,可以有效地防止机油流至制冷回路,从而保证压缩机内的部件得到充分地润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旋转压缩机的一个实施例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上部轴承的第1消音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中上部轴承的第1消音器的组装示意图;
图4及图5是图3中沿“I-I”线的剖面示意图,分别显示排出孔的位置;
图6是图1中冷媒与机油的分离过程示意图。
其中:
300:第1压缩机构部 310:第1气缸
320:上部轴承 321:轴承部
322:轴承孔 323:第1排出口
350:第1消音器 351:共鸣空间
352:排出引导部 353:排出孔
354:油分离空间 400:第2压缩机构部
450:第2消音器 500:中间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密闭式压缩机的油排出防止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具有本发明的油排出防止装置的复式旋转压缩机在壳体100密闭空间的上侧设置有由定子210、转子220以及旋转轴230构成的、产生驱动力的电动机构部200;在壳体100的密闭空间下侧设置有利用电动机构部200产生的旋转力对冷媒进行压缩的第1压缩机构部300以及第2压缩机构部4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未经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520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天然紫茎泽兰染料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 下一篇:电子感应鱼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