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滑阀式两模式发动机进气门延时关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52274.7 | 申请日: | 2008-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7713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发明(设计)人: | 苏万华;战强;裴毅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L1/34 | 分类号: | F01L1/34;F01L9/0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江镇华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滑阀 模式 发动机 气门 延时 关闭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内燃机气门的控制。特别是涉及一种系统零件少,结构简单,机械式控制安全方便的滑阀式两模式发动机进气门延时关闭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活塞式四冲程发动机普遍采用机械式凸轮轴驱动进气门和排气门的配气机构。气门的运动通过曲轴与凸轮轴,凸轮轴与各气门之间的机械传动来控制定时。长期以来,这种机械式机构被证明是简单、有效和可靠的,并且费用相对低廉。然而,这种气门机构开启时间和相位等参数是固定不变的,无法在发动机运行中进行调节,工作缺乏柔性,不能在不同情况下改变正时,发动机性能潜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对配气时间进行一定改变,能满足内燃机大部分工况的基本要求,所以被认为是可行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对燃油的经济性和有害排放物的要求日益严格,如何改善发动机的性能、提高热效率和减少有害排放越来越受到关注,这就要求对传统发动机进行改进。
配气相位和时间直接影响着发动机的进排气性能,对燃烧过程的优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配气相位和时间的选择要考虑到发动机的高速功率、低速扭矩、怠速油耗、部分负荷下的燃油经济性、低速平稳性和废气排放等问题。为了获得较好的发动机性能,配气相位应随着转速和负荷的变化而变化。发动机在高速和大负荷下需要较大的气门重叠角和进气门关闭角,以便得到较高的功率输出;反之,在怠速和低速小负荷下则需要较小的进气门关闭角和气门重叠角,以便得到较好的怠速平稳性和废气排放性能。
随着发动机工作者对减少发动机有害物排放和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的努力,出现了废气再循环(EGR)和后处理技术,然而伴随着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的减少,却导致了发动机效率的降低,而当采用高增压压力时可能导致发动机最高爆发压力过高。可变配气技术可以通过改变气门开启关闭时刻实现米勒循环,在发动机运行的一定工况下,可以利用延迟进气门关闭的时间,使一部分已经进入气缸的气体重新进入进气歧管,并在涡轮增压的作用下保持一定的气压,发动机的进气效率可以大大增加并降低泵吸损失。这样就造成了实际上的压缩空气没有进气时的多从而降低压缩比,造成膨胀比大于压缩比,减小发动机工作的最高爆发压力。
与固定配气相位相比,可变配气相位则可以在发动机不同工作范围内的转速和负荷下,提供可变的气门开启、关闭时刻或升程,从而改善发动机进、排气性能,较好的满足发动机在高转速与低转速、大负荷与小负荷时动力性、经济性、废气排放的要求,整体提高发动机综合性能。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已将汽车发动机的节能、增效、低排放作为“节能—高效—环保”一体化课题进行综合研究和技术开发。配气相位固定不变的限制已越来越显得不适应时代要求,为此,可变气门技术已成为汽车发动机研究重点方向之一。
可变配气技术由于自身的优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外研究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出现了很多种可变气门驱动机构,有些系统实现了气门参数可变的功能,但只有少数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机构实现了产品化,大多数可变气门驱动机构由于成本较高或者可靠性的问题,仅处于实验阶段。现有产品中的可变配气机构以改变凸轮轴的相位为主要方式,对原发动机的改动都比较大,多见于小功率汽油机。由于大功率柴油机进排气凸轮轴分为“顶置”和“侧底置”两种,由于“侧底置”凸轮轴使发动机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目前应用十分广泛,通常它的进排气门由同一凸轮轴驱动,很难使进排气门分别进行调整,所以大功率柴油机的可变气门技术有待开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既对材料和加工设备的要求不高,对原柴油机改动小,同时又能可靠实现发动机进气门正时可变系统的滑阀式两模式发动机进气门延时关闭系统。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滑阀式两模式发动机进气门延时关闭系统,它包括有:底座和沿底座上、下滑动且顶端连接气门摇臂、底端连接发动机凸轮轴的液压挺杆总成,还设置有向液压挺杆总成供油的供油系统,所述的液压挺杆总成上形成有总成进油孔和总成泄油孔;所述的底座上形成有一端与供油系统相连通,另一端与液压挺杆总成上的总成进油孔相连通的进油孔;底座上还形成有与液压挺杆总成上的总成泄油孔对应连通的泄油孔;所述的液压挺杆总成包括有由下至上一体形成的与发动机凸轮轴相连的推杆、油路结构和油压室,所述的油压室内设置有与气门摇臂连接的活塞;所述的油路结构中心形成有与油压室相连通的油路,油路结构的周边形成有与油路连通的总成进油孔、总成主泄油孔和总成次泄油孔,所述的油路内由下至上设置有弹簧和内阀芯;所述的底座上的泄油孔包括有与总成主泄油孔和总成次泄油孔对应连通的泄油大孔和泄油小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522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前束调节装置
- 下一篇:一种液压转向器双向油液控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