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手机平板玻璃透镜的制备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53567.7 | 申请日: | 2008-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721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刘新科;魏红军;杜国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中环高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3/00 | 分类号: | G02B3/00;H04M1/02 |
代理公司: | 天津中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莫 琪 |
地址: | 300385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机 平板玻璃 透镜 制备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平板玻璃透镜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手机平板玻璃透镜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已大量普及,市场巨大,但手机产量与日俱增,竞争日趋激烈,为吸引消费者,各生产商分别从功能,外观和价格等方面提高各自产品的竞争力,以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作为手机外屏保护的手机透镜,已成为手机外观效果提高的重要的关注点之一。现主流产品可做如下分类:注塑、膜切和玻璃。其中玻璃透镜加工困难,成本偏高,但在抗划伤,强度方面具有其它两种透镜不可比拟的优势,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特别是采取复合工艺,将塑料与玻璃粘接在一起,一方面降低了透镜破裂后的危险性,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提高了透镜的强度。但是由于玻璃加工难度高,一些特殊形状的透镜仍需采用注塑与膜切的方式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外观效果。所以在外观效果的提高方面,对玻璃透镜显得更为迫切。随着玻璃透镜出货量逐年增加,可以预见具有美观效果的玻璃复合透镜在未来的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能获得在边框印刷区域具有特定底纹效果的手机平板玻璃透镜的制备工艺。
本发明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手机平板玻璃透镜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采用具有特定图案的薄膜与玻璃贴合,使薄膜图案在玻璃表面留有轻微的痕迹,利用镀膜使这些痕迹显现,再经丝网印刷的方法保护固定薄膜图案痕迹,其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采用传统的手机平板玻璃透镜的制备工艺,经切割,粗磨,CNC成型和抛光工序,制备出符合要求的玻璃镜片;
(2)、将特定图案的塑料薄膜与玻璃镜片表面进行贴合;
(3)、贴合塑料薄膜后的玻璃镜片静置一定时间;
(4)、在覆有塑料薄膜的玻璃镜片上蚀刻;
(5)、在覆有塑料薄膜的玻璃镜片上镀膜;
(6)、在镀膜的玻璃镜片上丝网印刷;
(7)、褪镀;
(8)、复合工序;
(9)、获得在丝印区域具有特定图案的外观效果的手机平板玻璃复合透镜成品。
本发明的优点是,克服了现有工艺复杂,外观效果差的缺陷,在提高玻璃透镜产量的同时,也提供了具有美观效果的玻璃复合透镜,在未来的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制备的平板玻璃复合透镜底纹效果示意图;
图2本发明制备的平板玻璃复合透镜的印刷区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工艺流程是:
玻璃切割→粗磨→CNC成型→抛光→薄膜贴合→镀膜→丝印→褪镀→复合。
其具体工艺步骤如下:
(1)采用0.9mm玻璃,CNC开料机开料,开料尺寸45*45mm);
(2)粗磨(粗磨至0.58+/_0.02mm,每磨20片);
(3)CNC成型(尺寸45*45+/_0.05mm,直身位尺寸0.20-0.30mm,两侧倒角边宽度差不大于0.05mm);
(4)抛光(抛光至0.50+/_0.02mm,每磨20片);
(5)清洗;
(6)贴膜:将设计好图案的薄膜与玻璃完全贴合,避免气泡出现,放置时间超过48h(小时);
(7)镀膜(镀Ni);
(8)丝印:采用黑色玻璃油墨,在透镜边框印刷区域,固定保护镀膜显现出的图案效果,分两道印刷,第一道为原大遮蔽,第二道为涨版,印刷区域的效果为整体黑色,且具有薄膜图案所对应的底纹效果,底纹样式如图1所示;
(9)褪镀:采用腐蚀液,将未印刷区域的裸露Ni镀层蚀刻掉,蚀刻完全后获得透明的窗口,蚀刻流程示意图见图2;
(10)复合:采用UV胶将以上制备获得玻璃镜片与其具有同样尺寸的PC片进行贴合,过UV炉获得成品;
(11)检验,包装,发货。
根据上述说明,结合本专业已有技术即可在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中环高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中环高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5356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