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预防鸡毒害艾美耳球虫的免疫调节型DNA疫苗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55080.2 | 申请日: | 2008-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260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06 |
发明(设计)人: | 李祥瑞;严若峰;徐立新;宋小凯;张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9/012 | 分类号: | A61K39/012;A61K48/00;A61P3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素卿 |
地址: | 210095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防 毒害 艾美耳球虫 免疫调节 dna 疫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预防鸡毒害艾美耳球虫病作用的免疫调节型的DNA疫苗,属于生物兽药技术领域。是本疫苗含有毒害艾美耳球虫(Eimeria necatrix)子孢子表面抗原NA4基因和鸡白细胞介素-2基因(chIL-2)。本疫苗包含有多个T细胞免疫应答元件。
背景技术
鸡球虫病是艾美耳球虫寄生所引起的原虫病,病原有毒害艾美耳球虫(E.necatrix)、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堆型艾美耳球虫(E.necatrix)、巨型艾美耳球虫(E.maxima)、布氏艾美耳球虫(E.branetti)、早熟艾美耳球虫(Epraecox)、和缓艾美耳球虫(E.mitis)。其中毒害艾美耳球虫致病力很强,是工厂化养鸡危害最为严重的疫病之一,能引起鸡的消化功能障碍,生长发育迟缓,增重减慢,产蛋率下降。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各国主要采用抗球虫药为常规的饲料添加剂进行预防,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球虫会产生抗药性,在肉蛋产品中产生药残,损害人类健康。
目前抗球虫药仍是防治鸡球虫病的主要手段,随着鸡球虫抗药性问题的日趋严重以及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人们期待用更理想的方法代替抗球虫药的使用。球虫活囊疫苗的成功研制和应用提供了一种可代替药物控制鸡球虫病的技术手段,但活疫苗不可避免地存在成本高、难保存、存在散毒及潜在的致病威胁等缺点。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DNA疫苗以其独特的优势显示其在未来畜禽疫病控制中的诱人前景。特别是在球虫免疫过程中,细胞免疫占主要作用,而DNA疫苗能够诱导强烈的细胞免疫反应,因此,DNA疫苗作为新型预防家禽球虫病的措施逐渐受到重视。
鸡球虫保护性抗原基因的克隆是基因工程疫苗及核酸疫苗研究的基础。鸡球虫的生活史复杂、基因组庞大,不同发育阶段的免疫原性和抗原构成都有差异。Jeurissen等(1996)研究表明子孢子是免疫有关的最重要的发育阶段(Jeurissen SHM,Janse EM,Vermeulen AN,etal.Eimeria tenella infections in chickens:aspects of host-parasite:interaction.Vet ImmunolImmunopathol 1996;54:231-238.)。NA4是E.necatrix子孢子表面抗原,其重组蛋白对Eimeria necatrix经口感染雏鸡能产生部分保护力,其编码基因与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表面抗原TA4的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并已证实TA4抗原可以减少卵囊排出数、降低盲肠病变记分等,在球虫免疫保护性方面效果较好(Feils J G,Paul L S,Gabe J D.Identification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ene for a major surface antigen of Eimeria tenella.In:Moleclar strategies ofParastic Invasion,UCLA Symposia on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New Series,1987,42:713-723)。
球虫感染鸡后,既可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也可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体液免疫主要通过腔上囊B淋巴细胞实现,细胞免疫主要是通过依赖胸腺的T淋巴细胞实现。分别摘除胸腺和腔上囊的实验结果表明抗体作用居于次要地位,而细胞免疫居于主要地位。T细胞免疫应答反应在球虫免疫应答中处于核心地位,T细胞反应与整个抗球虫免疫效应的表达过程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作为控制鸡球虫病的新型策略---DNA免疫能够诱导机体产生长期的体液和细胞免疫抵抗多种疾病,包括球虫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农业大学,未经南京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5508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