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可再生资源生产的合成树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55330.2 | 申请日: | 2008-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8150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1 |
发明(设计)人: | 杨树民;刘益明;杨敏辉;赵子千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三木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1/14 | 分类号: | C08L61/14;C08L57/02;C08G8/34;C09D161/1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4200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可再生资源 生产 合成树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可再生资源生产的合成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 装饰保护涂装领域。
背景技术
涂料用合成树脂生产所用的原材料多为石油的二次或三次加工产品, 随着石油价格的暴涨,其下游产品也水涨船高,下游生产企业不堪重负, 不得不走技术创新、节改代之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其中利用可再生资 源生产涂料用树脂就是一种较好的出路。
松香属于可再生资源,用松香可以制备多种涂料用合成树脂,如松香 改性酚醛树脂、涂料用松香甘油酯、松香季戊四醇酯、松香皂等。但由于 技术和配方工艺的局限性使产品的用途比较单一,如松香改性酚醛树脂一 般只用于酚醛漆或改性醇酸漆。而本发明浅色低成本石油树脂混拼松香改 性酚醛树脂,既可做酚醛树脂底漆、面漆,改性醇酸漆、环氧漆,亦可与 环氧树脂合用制备粉末涂料。
传统制备松香改性酚醛树脂所采用的工艺有两种。一种是两步法,即 先把混合甲酚、二甲酚与甲醛在氢氧化钠存在下先制成酚醛浆,然后与松 香进行加成反应。一种是一步法,即在有松香存在下以六次甲基四胺为催 化剂,使酚类与甲醛缩合,然后在一定温度下,该缩合物与松香进行加成 反应。这两种方法,最终都需以多元醇酯化而得到松香改性酚醛树脂。其 中两步法工艺不易控制,因此导致产品质量不稳,而一步法对原材料质量 要求较高,产品质量较为稳定。
但在一步法中,由于酚类与甲醛缩合的过程中需要加入六次甲基四胺 或其它胺类催化剂,因此导致最终产品颜色较深,通常都要接近12号。而 同时随着原材料价格的飞速上涨,虽然用到大量可再生资源松香对酚醛树 脂进行改性,但最终松香改性酚醛树脂的成本还是相当之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价格低廉,颜 色较浅,干燥速率更快,硬度、光泽、耐酸性、耐水性等性能都更好的石 油树脂混拼松香改性酚醛树脂。
本发明目的实现,与传统松香改性酚醛树脂相比主要改进是:在酚类 与甲醛的缩合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催化剂;用廉价色浅的石油树脂对松香 改性酚醛树脂产品进行共混改性。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利用可再生资源生产的合成树脂,包括以下组分及 含量:
组份 含量%(重量比)
松香 50~74%
苯酚 4~8%
甲醛 5~12%
季戊四醇 6~13%
氧化锌 0.04~0.08%
浅色石油树脂 10~26%
本发明的制备工艺是:先将50~74%松香在150~160℃融化,然后降温 至140℃,加入4~8%苯酚,再降温至95~99℃,缓慢加入5~12%甲醛,并 在此温度保温3h,保温结束后,加入0.04~0.08%氧化锌,升温至250℃, 加入6~13%季戊四醇,继续升温至263~265℃,保温,直至酸值20mgKOH/g 以下,然后大量通气排除小分子,接着在220℃加入10~26%浅色石油树脂, 保温搅拌0.5h,在160℃时降温出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在酚类与甲醛的缩合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催化剂。事实证明最终 产品的理化性能及应用性能都与加入催化剂制得的产品的性能相一致,且 其颜色较浅,小于9号。
(2)用廉价色浅的石油树脂对松香改性酚醛树脂产品进行共混改性, 最终产品不但性能好于未改性的产品(如干燥、硬度、光泽、耐酸性、耐 水性等),而且成本大大的降低。
(3)本发明浅色低成本石油树脂混拼松香改性酚醛树脂,既可做酚醛 树脂底漆、面漆,改性醇酸漆、环氧漆,亦可与环氧树脂合用制备粉末涂 料。
(4)使用大量可再生资源松香来制备涂料用合成树脂,大大缓解了原 材料价格的疯狂上涨及原料供应紧俏等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含量均为重量百分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三木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三木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553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