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浓度氮氧化物废气吸收利用和高温分解装置和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55684.7 | 申请日: | 2008-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196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范家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金美镓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56 | 分类号: | B01D53/56;B01D53/18;B01D53/81 |
代理公司: | 江苏致邦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 伟 |
地址: | 211100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浓度 氧化物 废气 吸收 利用 高温 分解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硝酸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氮氧化物废气吸收利用和高温分解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专利号为02263020.1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氮氧化物废气处理反应器,该装置包括有反应炉体,反应炉体分为上部、中部、下部,在上部的顶端为氮氧化物废气出口,中部为反应区,在反应区内设有焦炭,在中部的上端侧面设有焦炭进口,在中部与下部间设有分隔炉条,在炉条的下端设有空气进气管,在反应炉体的下部侧面设有氮氧化物废气进口,在反应炉体的底部设有出渣口。该实用新型利用的化学反应原理是:2NO+C=N2+CO2、2NO2+2C=N2+2CO2,参加化学反应的碳为焦炭。化学反应的催化方式为热催化。化学反应温度控制在600-950℃。该专利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氮氧化物废气的处理只考虑到通过化学反应将有害废气分解转化为无害的气体,没有对氮氧化物废气进行有效的利用,变废为宝,不符合当今循环经济的要求;由于对化学反应中键能原理把握不清,致使化学反应控制温度的表述出现错误,在600-950℃范围内,2NO+C=N2+CO2、2NO2+2C=N2+2CO2两化学反应有可能进行缓慢或者根本不反应,也就达不到分解氮氧化物废气的目的,仍然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也就是说,该专利根本就无法实现其发明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高浓度氮氧化物废气吸收利用和高温分解装置和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浓度氮氧化物废气吸收利用和高温分解装置,包括吸收装置和高温分解装置,所述吸收装置包括吸收塔、酸泵,所述吸收塔的上部和下部通过管道与所述酸泵连接,所述吸收塔还设有氮氧化物废气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与所述高温分解装置进气口相连。
所述吸收塔的顶部和底部通过管道与所述酸泵连接。
所述吸收塔内腔顶部设有喷淋装置。
所述酸泵为氟塑料泵。
所述吸收塔为两个,其中第一吸收塔的排气口与第二吸收塔的进气口连接。
所述吸收塔内腔设有带孔喷淋挡板。
所述喷淋挡板数量是4个。
所述酸泵进口处前设有储酸罐。
一种高浓度氮氧化物废气吸收利用和高温分解方法,将高浓度氮氧化物废气通入吸收塔内经稀硝酸淋洗后再通入高温分解装置高温分解。
所述稀硝酸淋洗过程为2次。
所述稀硝酸经酸泵泵压循环使用。
所述高温分解装置的分解温度为850℃-1000℃。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对氮氧化物废气的处理不仅考虑到通过化学反应将有害废气分解转化为无害的气体,还对氮氧化物废气进行有效的利用,使其部分转变为硝酸重新使用,变废为宝,同时减少高温分解过程中能源、焦炭的消耗以及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符合当今循环经济的要求;重新确定了分解温度,使2NO+C=N2+CO2、2NO2+2C=N2+2CO2两化学反应顺利进行,废气分解彻底,达到环保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高浓度氮氧化物废气吸收利用和高温分解装置,包括吸收装置和高温分解装置1,所述吸收装置包括吸收塔2、5、酸泵8,所述吸收塔2、5的顶部和底部通过管道6、10与所述酸泵8连接,吸收塔2、5,管道6、10为1Cr18Ni9Ti合金材料制成。酸泵8为氟塑料泵,酸泵8进口处前设有储酸罐9,所述吸收塔2、5还设有氮氧化物废气进气口7和排气口12,其中第一吸收塔5的排气口与第二吸收塔2的进气口通过管道4连接,所述排气口12与所述高温分解装置1进气口相连。吸收塔2、5内腔顶部设有喷淋装置3,吸收塔2、5内腔设有四个带孔喷淋挡板11,喷淋挡板11为不锈钢填料塔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金美镓业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金美镓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556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