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孜然精油的提取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56094.6 | 申请日: | 2008-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815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发明(设计)人: | 张卫明;吴素玲;孙晓明;张锋伦;杨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1B9/02 | 分类号: | C11B9/0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徐冬涛;刘成群 |
地址: | 210042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孜然 精油 提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日用品、医药化工领域,涉及一种孜然精油的提取方法,更具体的说,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微波照射加热从孜然植物中提取孜然精油的方法。
背景技术
孜然,学名孜然芹(Cuminum cyminum L.),也称安息孜然,又名安息茴香,为伞形科(Umbelliferae)孜然芹属(Cumimum L.)一年或两年生草本植物,外形似小茴香。孜然原产于埃及、埃塞俄比亚,我国新疆、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有大量种植。
孜然精油即从孜然中提取的挥发油成分,又名枯茗油,它作为一种天然植物香料,已被FEMA(美国食用香料与提取物制造者协会)、FDA(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等世界性学会组织和机构确认,可大量用于食品、烟草香精,以及部分化妆品等日用香精中。
目前,对孜然精油的提取,常用的方法有水蒸气提取法,低沸点有机溶剂提取法和超临界CO2提取法。其中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时间长,有效成分损失较多,容易产生异味,使精油品质降低。有机溶剂提取法则难于消除溶剂残留。超临界CO2提取法费用高,操作复杂,影响因素难于控制,到目前为止,国内超临界流体萃取方法还没有找到一个稳定的、理想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目前国内精油的提取普遍采用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但存在时间长、精油得率低、风味不佳、能耗高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提取孜然精油的方法,该方法是利用冷冻粉碎技术,采用微波加热手段,蒸馏法提取孜然精油。
本发明的微波处理提取孜然精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种孜然精油的提取方法,由下列步骤组成:
a、先将孜然冷冻,然后粉碎,得到孜然粉;
b、将步骤a中得到的孜然粉与水混合,浸泡;
c、将步骤b中的混合物进行微波照射加热,保持该混合物沸腾,进行蒸馏提取,收集得到提取物即为最终产物。
所述的孜然精油的生产工艺,孜然粉碎前,先在-15℃~-25℃冷冻2~6h,然后在5~35℃粉碎,粉碎过程中,保持密封状态,粉碎时间2~20分钟,孜然粉粹后粒度在20~80目之间;孜然粉加水浸泡,浸泡时孜然粉与水的重量体积比为1∶1~1∶30,浸泡时间为30~120min;微波加热提取时间为40~90min,微波功率为400~1100W,静置使油水分层,分离得到孜然精油。
粉碎过程中时间不宜过长,应尽量保证封闭,减少挥发性成分的损失。
本发明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采用的方法与传统水蒸气蒸馏法相比的优点。
1.粉碎前对原料进行冷冻处理,采用低温粉碎的方法,减少了精油损失,较常规粉碎方法(常温下),孜然中挥发性成分损失减少15%。
2.微波蒸馏提取和传统水蒸气蒸馏提取的孜然精油的品质比较比较。
注:“+++”程度重;“++”程度较重;“+”程度轻。
由上表可以看出,微波蒸馏提取和传统水蒸汽蒸馏提取得到的孜然精油,相对密度、折光率、颜色均无明显差异。微波法得到的精油气味比传统水蒸气蒸馏的略小,但精油提取率、枯茗醛含量和气相出峰个数均明显高于传统提取方法,在能量消耗方面更是具有明显的优势,微波功率仅为400W提取40min,而传统电加热方法则为800W电炉提取180min,二者之间的差异显著,前者能量消耗仅为后者的12%。
本发明采低温冷冻粉碎技术,减少了粉碎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损失。采用微波加热技术,它对植物细胞的穿透力强,更有利于胞内物质的渗出,此外,微波加热更节能,提高了加热效率,较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微波提取时间缩短了4倍。本方法大大缩短了提取时间,得到的精油风味更佳,得率也高于传统的提取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取孜然原料50g,置-20℃中冷冻4h,使用低温粉碎机在5~10℃粉碎至20~40目,粉碎过程中保持密封状态,粉碎时间10分钟,装入1000ml圆底烧瓶中,加水700ml,浸泡40min。开启微波加热装置(功率400w),保持液体沸腾40min,静置后油水分层,分离得到孜然精油1.785g。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未经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560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