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氰化物废水的离子交换法处理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56909.0 | 申请日: | 2008-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756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8 |
发明(设计)人: | 郑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宏 |
主分类号: | C02F1/42 | 分类号: | C02F1/42;C02F1/58;C02F103/1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19江苏省南京市建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氰化物 废水 离子交换法 处理 工艺 | ||
1.一种含氰化物废水的离子交换法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含氰化物废水送入pH调节池,调pH值至6~8;
(2)废水送入n-1根串联的离子交换柱吸附CN-离子,n取3~10中的自然数,第n-1根离子交换柱的出水口检测CN-离子的浓度,第n-1根离子交换柱的出水口流出的液体即为CN-离子达到排放标准的废水;
(3)当第n-1根离子交换柱的出水口的CN-离子浓度达到0.5mg/L时,
将第1根离子交换柱与其它n-2根离子交换柱断开;
第n根离子交换柱与其它n-2根离子交换柱串联,第2根离子交换柱变为第1根离子交换柱,第3根离子交换柱变为第2根离子交换柱,以此类推,直至第n根离子交换柱变为第n-1根离子交换柱,返回步骤(2);
同时,原始第1根离子交换柱进行pH调节池-除氰柱-pH调节池的循环吸附,最大循环吸附时间按下式计算:循环时间T=0.8×树脂穿漏时间T1-树脂再生时间T2;循环吸附结束后,将原始第1根离子交换柱按如下程序进行再生:排空柱中水至pH调节池-打开射流泵形成负压-真空抽入盐酸-真空抽气10~60分钟-鼓入空气搅拌树脂5~30分钟-树脂静置1~10分钟-树脂再生处理后的液体排入再生液处理槽-用水清洗柱-清洗水排入pH调节池,再生完全的原始第1根离子交换柱变为第n根离子交换柱待用;再生液处理槽中的液体按如下程序处理以去除CN-离子:真空25~45分钟-鼓入空气搅拌15~30分钟-CN-小于10mg/L;树脂再生过程中以及再生液处理槽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氢氰酸气体通入碱吸收槽,被其中的碱液完全吸收;排入再生液处理槽中的液体经过渗析器后其中的盐酸被透析出来回收用于树脂的再生,含重金属盐的透余液进入中和池水解沉淀重金属离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氰化物废水的离子交换法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上述n根离子交换柱装有大孔氯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氰化物废水的离子交换法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树脂再生所用的盐酸浓度为10~20%(w/w)。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氰化物废水的离子交换法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射流泵中的循环液和碱吸收槽中的吸收液为10~30%(w/w)的氢氧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钾溶液,当射流循环液和碱吸收液中的CN-离子浓度达到50~100g/L时,采用电解破氰除去其中的CN-离子,使CN-离子的浓度下降到500~1000mg/L即可循环使用,或将射流循环液和碱吸收液全部回收用于电镀生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氰化物废水的离子交换法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离子交换柱中的树脂的工作交换容量下降到原值的0.8时,启动如下树脂维护程序:单根离子交换柱再生程序-维护液循环打入单根离子交换柱2~12小时-用水清洗柱-清洗水排入pH调节池,按照此程序依次维护每根离子交换柱使树脂长期保持交换能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含氰化物废水的离子交换法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维护液包含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氯化钠4~15%,双氧水1~3%,氢氧化钠1~5%,其余为去离子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氰化物废水的离子交换法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采用在线氰根检测仪和可编程控制器控制所有阀门、压力和流量的自动操作方式保证废水的处理质量和操作的安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宏,未经郑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56909.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