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气开关设备及其跳闸致动器组件和复位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61139.9 | 申请日: | 2008-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499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8 |
发明(设计)人: | Y·C·斯皮茨伯格;N·J·魏斯特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伊顿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71/10 | 分类号: | H01H71/10;H01H71/5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鹏;秘凤华 |
地址: | 美国俄***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气 开关设备 及其 跳闸 致动器 组件 复位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电气开关设备,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电气开关设 备例如断路器的跳闸致动器组件。本发明还涉及用于断路器跳闸致动器组 件的复位组件。
背景技术
电气开关设备例如断路器为电气系统提供电气故障情况的保护,例如, 电流过载、短路、异常电压和其他故障情况。通常,断路器包括操作机构, 该操作机构响应于例如通过跳闸单元检测到的这些故障情况,打开电接触 组件以中断从电气系统的导体中流过的电流。
除了其他部件以外,一些低压断路器的操作机构例如通常包括极轴和 跳闸致动器组件。极轴在断路器的打开和闭合操作期间枢转,断路器的上 述操作分别对应于电接触组件的打开(例如触点分离)和闭合(例如触点 电连接)。跳闸致动器组件通常包括跳闸杆、跳闸致动器例如螺线管、以 及托架组件。托架组件联接至极轴并且可以与其配合。跳闸致动器(例如 螺线管)具有弹簧、由跳闸单元响应于电气故障情况而激励的线圈、和致 动元件例如柱塞。在正常条件下(例如没有电气故障情况存在时),柱塞 (例如通过磁体)被闩锁在收缩位置。当线圈响应于电气故障情况而被激 励时,将柱塞保持在收缩位置的磁力被克服,并且弹簧将柱塞偏压至延伸 位置并将柱塞保持在那里。当柱塞延伸时,导致跳闸杆枢转并且跳闸打开 电接触组件。
随后,必须复位电接触组件和跳闸致动器。跳闸致动器组件与极轴协 同工作以执行复位操作。具体地,当断路器操作机构复位时,极轴枢转, 从而移动托架组件。然后托架组件枢转复位臂,该复位臂继而压下致动元 件(例如柱塞)并且复位跳闸致动器(例如螺线管)。
柱塞的行程和驱动力相对地受到限制。因此,为了保证跳闸致动器组 件一致地、适当地运行,必须很好地设计跳闸致动器组件,并且必须将该 组件的跳闸致动器准确地安装并保持在断路器内的一个精确的预定位置。
在这一方面,已知的跳闸致动器组件具有很多缺点。其中,跳闸致动 器组件的至少一个部件,尤其是跳闸致动器,通常固定在断路器的一部分 上,该部分与断路器的跳闸和/或复位功能没有关系。这个事实单独地或者 与以下事实相结合可能导致跳闸致动器的对中不良(未对准, misalignment):即,通常使用硬部件(hardware,例如支架)和多个紧 固件将跳闸致动器固定至所述部分。换句话说,不仅硬部件和跳闸致动器 在安装过程中的定位可能导致跳闸致动器的对中不良,而且断路器的每个 部件例如由于制造公差而容易发生精确尺寸的改变的事实也可能导致跳闸 致动器的对中不良。当装配断路器时,从断路器的一个部分至下一部分的 公差变化会不合期望地累积或者“堆加”起来。因此,跳闸致动器的安装 精度会受到损害,从而不利地影响断路器的性能。
断路器部件之间的上述对中不良还可能不利地影响已知断路器的跳闸 致动器组件的复位操作。例如,由于极轴、托架组件和复位杆联接在一起, 尺寸变化和/或装配误差可能导致这些部件之间不精确的相互作用。作为示 例,例如,极轴和托架组件可能以一种倾向于过度旋转跳闸致动器复位组 件的复位杆的方式移动。更具体地,当复位杆已经完全压下柱塞时发生过 度旋转,从而复位跳闸致动器,但是极轴和/或托架组件继续移动,导致复 位杆继续向柱塞施加压力。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吸纳这种过度旋转的 跳闸致动器复位组件。
因此,在电气开关设备例如断路器及其跳闸致动器复位组件中具有改 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满足这些以及其他需要,本发明涉及用于 电气开关设备例如断路器的跳闸致动器的跳闸致动器复位组件,其中跳闸 致动器复位组件的托架组件可吸纳尺寸的和/或装配的缺陷以及由此导致 的状况(例如,极轴、托架组件和/或复位杆的过度旋转),以避免对断路 器的损害并且精确地、一致地复位跳闸致动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伊顿公司,未经伊顿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6113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