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分枝聚唾液酸活性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62206.9 | 申请日: | 2008-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564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林绍强;赵承光;李校堃;赵应征;梁广;田吉来;张卫星;闫欣欣;付小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医学院 |
主分类号: | C08B37/00 | 分类号: | C08B37/00;A61K47/48;A61K45/08;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35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枝 唾液酸 活性 衍生物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双链结构的聚唾液酸活性衍生物,其特征在于由三官能团小分子化合物经化学反应与活化的单链聚唾液酸任选地通过接头结合在一起而形成,可表示为(R2-PSA)2-X-F,其中,R2为氢或一种单、双、寡聚或多聚唾液酸基团、一种蛋白、一种肽、一种脂质、一种药物、一种细胞膜或细胞壁组分或一种药物传递系统;2代表双链;X为连接点,即一种三官能团小分子化合物;F表示活性功能基团,可以与药物或基体上的氨基形成共价键连接;PSA为聚唾液酸。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链结构的聚唾液酸活性衍生物,其特征在于活化的单链聚唾液酸与三官能团小分子化合物以共价键连接,连接基团选自胺基、亚胺基、酰胺基、亚酰胺基、氨基甲酸酯、酯基、环氧基、羧基、羟基、巯基、碳水化合物,或其中几个组合之一种。
3、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链结构的聚唾液酸活性衍生物,其特征在于三官能团小分子化合物的活性基团为羧基和两个氨基或羧基和两个羟基,所用的三官能团小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式优选自下列之一种:
这里,n为1-9的整数,m为0-6的整数。
4、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链结构的聚唾液酸活性衍生物,其特征在于当三官能团小分子化合物为下列结构:
其中,n为1-9的整数,连接基团为酰胺基或氨基甲酸酯时,所述双链聚唾液酸(R2-PSA)2-X-F具有结构式I、II、III或IV
其中A为NR3、NR3NR4、O或S,其中R3和R4独立地选自H、C1-4烷基和芳基;
SylO为一个唾液酸基团;
n为1-9;q为1-100;p为0或1;
W为O、S或者NH之一;
F优选下列功能基团之一:
R1为连接基团;
R2为氢或一种单、双、寡聚或多聚唾液酸基团、一种蛋白、一种肽、一种脂质、一种药物、一种细胞膜或细胞壁组分或一种药物传递系统。
5、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链结构的聚唾液酸活性衍生物,其中R1选自亚烷基、亚芳基、亚烷芳基、杂亚芳基、烷基-杂亚芳基,它们中任何一个都可以由硫代酸酯、酯、胺或酰胺键所连接,且其中A为NR3或为通过NR3基团连接到分子余下部分的一个连接基团。
6、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链结构的聚唾液酸活性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活化的单链聚唾液酸与三官能团小分子化合物反应,然后再与带有活性基团F的化合物反应,得到活性的双链结构的聚唾液酸活性衍生物。
7、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链结构的聚唾液酸活性衍生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其通过活性功能基团F与包括小分子药物、多肽或蛋白质药物在内的含有伯胺基的生物活性分子结合。
8、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链结构的聚唾液酸活性衍生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分子药物优选但不限于:苯丁酸氮芥、顺铂、5-氟脲嘧啶、紫杉醇、阿霉素或甲氨喋呤。
9、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链结构的聚唾液酸活性衍生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蛋白质药物优选但不限于: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生长因子、集落刺激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或超氧化物歧化酶。
10、一种药物组合物,该组合物包含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链结构的聚唾液酸活性衍生物与蛋白质或多肽的结合物和治疗惰性载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医学院,未经温州医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62206.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效节能节水多功能洗衣机
- 下一篇:一种低电阻率玻璃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