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漂浮水稻栽培的蓝藻水华控制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810162518.X 申请日: 2008-12-01
公开(公告)号: CN101412563A 公开(公告)日: 2009-04-22
发明(设计)人: 周启发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大学
主分类号: C02F3/32 分类号: C02F3/32;A01G16/00
代理公司: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周 烽
地址: 310027浙***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基于 漂浮 水稻 栽培 蓝藻 控制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富营养化水体蓝藻水华控制技术,特别地,涉及一种用漂浮水 稻栽培技术控制蓝藻水华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水体富营养化(Water Eutrophication),是一种水体衰老现象。水体出现 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 色,视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而定。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 (Water Bloom),海中称为“赤潮”(Red Tide)。

湖泊富营养化是一个普遍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早期就曾遇到过 同样的情况。目前,除发达国家外,中国、印度、巴西、巴拉圭以及菲律宾、 泰国等也都面临着湖泊富营养化的问题。湖泊富营养化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相 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

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技术,湖泊水华控制仍是一世界性难题。正因如此, 尽管我国在湖泊水华控制方面进行了不少投入,但湖泊(包括太湖)水华的爆 发反而呈现频率和强度增加的趋势。

水华防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没有任何单一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 措施能够彻底有效去除水中的有害藻类。为了清除藻华,众多的国内外专家已 经投入了多年的努力,研究了多种控制藻华暴发的方法,如化学法、机械法、 生物法、生态法和絮凝法等等。某些处理措施在理论上或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 行,但是在实际上或者在大范围内,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各种处理技术 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防治水华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

1物理方法

用机械的方法收获藻类,用活性炭或黏土凝絮沉淀,以及用生物捕食〔浮 游生物或鱼类)等方式来控制藻类,切断营养物在藻类物种演替过程中的传递途 径。物理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减少水体的氮磷养分,只是治标没有治本。

2生物方法

施用对蓝藻有特异性侵染、裂解的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利用他们 对氮磷的降解或养分竞争等作用达到抑制蓝藻生长的效果。但细菌、真菌的特 异性较差,效率也较低。也可以利用蓝藻的生态学特点进行基因治藻基因工程 来治理和控制藻类水华。更为重要的是,不管哪种特异微生物,都应考虑其对 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的作用,特别应防止“二次污染”。

3他感作用

竞争者通过释放化合物抑制或促进其他物种生长的效应阁。比如微囊藻他 感作用,就是主要研究一些常见水生植物在其生长中分泌的化合物对微囊藻的 生长的抑制作用。

4化学方法

使用化学药剂(称杀藻剂,algicide)杀灭藻类,这是最简便的解决方法。 目前己合成和筛选出的杀藻剂有:松香胺类、三连氮衍生物、有机酸、醛、酮 以及季胺化合物等有机物,铜盐(硫酸铜、氧化铜)、高锰酸钾、磷的沉淀剂等 无机物。目前,无毒、高效、经济的杀藻剂的开发正处于探索发展之中(王玲玲 等,2007)。

5其他方法

可以通过将一些具有多功能的含有生物和化学的复合成分的抑藻剂喷洒到 水体中,适当地调节水体的营养组分,增强其抑藻性能,并持续的作用于藻类, 控制其异常繁殖。

另一个需要指出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无论是现场或遥感监测还是 计算机模拟或数据传递,都已经具备对水体营养物水平进行适时控制和对湖泊 环境进行数字化管理的条件。

上述各种洽理方法各有其特点,但在使用上也都有局限性。如果我们能够更 好地了解和掌握各类营养物质在各种条件下的生物地球化学性质和变化过程, 恰到好处地使用上述各种方法,将水体营养物水平和藻类生长控制在一定的范 围内是可能实现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漂浮水稻栽培的蓝 藻水华控制方法,用本方法在夏季(水华爆发季节)可使富营养化湖泊水体的 蓝绿藻细胞记数在十天内下降到1000mL-1以下,并使水体氮和磷含量显著下降, 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漂浮水稻栽培的蓝藻 水华控制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1)将五叶期的水稻秧苗用海绵固定在聚苯乙烯泡沫板上。

(2)使聚苯乙烯泡沫板漂浮在需要进行控制的水体上进行培养,聚苯乙烯 泡沫板完全遮盖住需要进行控制的水体。

(3)收获水稻,并回收聚苯乙烯泡沫板。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6251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