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金属编织聚四氟乙烯软管及其生产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62830.9 | 申请日: | 2008-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003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发明(设计)人: | 王以余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铁马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1/08 | 分类号: | F16L11/08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7000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非金属 编织 聚四氟乙烯 软管 及其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四氟乙烯软管,特别是用编织层增强的四氟乙烯软管。
背景技术
目前的编织聚四氟乙烯软管,包括内管、增强编织层、外胶层,起承压作用的网状增强编织层包裹在内管上,其编织层采用不锈钢丝编织而成。但是金属编织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即:重量大,弯曲半径大,扣压时易破坏内管;聚四氟乙烯(PTFE)的维卡软化点110℃,编织过程中钢丝断头容易刺穿高温工作状态下的内管,造成泄漏;脉冲寿命一般在几十万次,使用寿命不能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非金属材料编织的聚四氟乙烯软管,以克服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方案是:非金属编织聚四氟乙烯软管,包括内管、增强编织层、外胶层,起承压作用的网状增强编织层包裹在内管上,内管的材料为四氟乙烯管,其特征是:所述的增强编织层采用15%芳纶1414和85%玻璃纤维成分加捻复合、编织而成,增强编织层和内管之间以热融性粘合剂粘接。
其生产工艺流程是:将聚四氟乙烯用挤出机制造成管材作为内管,用低温等离子体对内管的外表面进行喷射处理,以提高其可粘接性,在内管的外表面浸涂热融粘合剂,在粘合剂层外编织增强编织层,在增强编织层外涂覆外胶层胶浆,将上述半成品进行高温烧结,使热融粘合剂将增强编织层和内管粘接复合,最后裁断成型。
本发明的优点是:编织层选用的芳纶比重小,抗拉强度接近钢丝,使复合纤维强度高;低温等离子体对内管的外表面进行喷射处理,提高了可粘接性,使热融粘合剂将增强编织层和内管牢固地粘接复合,安装接头时不会出现脱层现象。本发明具有强度高、重量轻、弯曲半径小、耐高温、低伸长、耐腐蚀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 内管,2 胶粘剂层,3 增强编织层,4 外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实施例的非金属编织聚四氟乙烯软管,从内到外的结构,依次为内管、胶粘剂层、增强编织层、外胶层,增强编织层编织成网状。
增强编织层采用15%芳纶1414和85%玻璃纤维成分加捻复合、编织而成。
胶粘剂层采用热融性粘合剂粘接,增强编织层通过热融性粘合剂渗透,和内管复合成整体。
生产工艺流程是:
一.将聚四氟乙烯用挤出机制造成管材作为内管。
本工艺主要是:选择聚四氟乙烯(PTFE)粉料及其他辅料进行配比;对压出管棒料的挤压比和拌和料的密度比调整匹配;内管的外径和壁厚的符合最终产品的规格要求,壁厚均匀合理,以免影响管体的柔软性。这些工艺和现有工艺相同。
二.低温等离子体对内管的外表面进行喷射处理,以提高其可粘接性。
聚四氟乙烯是塑料中最难粘合的,原因总结如下:
(1)润湿能力差
一般胶粘剂在未固化前都呈流动态,粘接过程是胶液在粘接件表面浸润,然后固化的过程,对粘接来说,润湿接触是粘接的首要条件。液体与固体接触,其润湿程度可用接触角表示,氟塑料的表面张力小,接着能小,润湿能力差,比较难粘。
(2)结晶度高
氟塑料都是高结晶度物质,所以化学稳定性好,它们的溶胀和溶解都比非结晶高分子困难,当与溶剂型胶粘剂粘接时,很难发生高聚物分子链的扩散和相互缠结,不能形成很强的粘附力。
(3)是非极性高分子
聚四氟乙烯是非极性高分子,它们的表面只能形成较弱的色散力,而缺少取向力和诱导力,因而粘附性能较差。
(4)存在弱的边界层
这些高聚物难粘除了结构上的原因外,还在于材料表面存在弱的边界层。这种弱的边界层来自聚合加工过程中所带入的杂质,聚合物本身的低分子成份,加入的各种助剂以及储运过程中所带入的污染等。这种弱边界层的存在降低了接头的粘接强度。
为了提高其粘接性,本发明采用低温射频等离子体处理方法,采用单电极辐射式RF射频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器,离子体对内管外表面进行喷射处理,内管外表面接触到离子体后,改善了性能,便于和粘接剂粘接。
三.内管的外表面浸涂热融粘合剂。
用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好后的管胚,立即浸涂热融粘合剂。由于高湿、紫外线对等离子体处理的影响很大,接触角的衰减极快,其后就进入了缓慢衰减的阶段。为此,本发明采用等离子体发生器在线生产的办法,减小环境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四.在粘合剂层外编织增强编织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铁马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铁马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628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