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亚麻针织物的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62952.8 | 申请日: | 2008-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400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06 |
发明(设计)人: | 李玉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B1/14 | 分类号: | D04B1/14;D04B21/00;D02J13/00;D06B3/24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蒋卫东 |
地址: | 312500浙江省新昌***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亚麻 针织物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亚麻织物的制作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亚麻针织物的制作方法,属于针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亚麻织物通常由梭织工艺织制,具体地说,按工艺要求的经纱条数相应地上排筒子纱并在整经机上进行整经,整经完毕后再将经轴连经纱一同安装到织机上,织机的纬纱架上安装筒子纱,调整好织造工艺参数,开动剑杆织机实现经纬纱交织而成亚麻梭织物,由于剑杆织机品种适应性广,亚麻材料完全适宜于在剑杆织机上顺利织造,故在织造领域亚麻的梭织工艺被广泛采用。但亚麻梭织物由于弹性弱,柔软度不足的缘故,在市场上位居的档次较低。
为此,业界转而在圆机上尝试编织亚麻织物,利用圆机编织而成的亚麻织物具有手感软、弹性佳、透气性好及不易起皱的特点,但是由于一方面亚麻纱特硬、特脆的特性,在编织过程中纱线弯曲成圈不易,且纱线在脱圈及成圈过程中容易产生破洞,导致次品率居高不下,无法满足客户的质量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亚麻纱可纺性差,条干不均有竹节,也是易导致编织过程中产生破洞的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的不足而提出的技术任务在于提供一种亚麻针织物的制作方法,使亚麻纱在圆机上顺利编织,消除批量编织过程中破洞的产生,以降低编织次品率的发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亚麻针织物的制作方法,其步骤为:(一)纱线织前处理;(二)上机编织;(三)后整理,所述纱线织前处理是指选定纱支规格为28n/l的亚麻纱,蒸纱温度为90℃-100℃,蒸纱时间为60-90分钟,保温时间为50-60分钟;所述后整理是指下机后的织物进行绳壮染色处理。
上述绳壮染色的步骤为:
(1)练漂,温度为90℃-100℃,时间为50-60分钟;
(2)染色,温度为65℃-75℃,时间为60-90分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既保留了圆机编织而成的亚麻织物具有手感软、弹性佳、透气性好及不易起皱的优点,又有效降低圆机编织过程中织物破洞的产生,使编织成圈变得顺利,从而降低了批量生产时的次品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亚麻织物的制作方法的工艺流程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成品门幅为26inch×2幅、成品克重为190克/平方米的横向密度为40目/5厘米,纵向密度为66目/5厘米的单面平纹亚麻织物为例,其操作步骤如下:
蒸纱:经过多次严格的织造试验,最后选定亚麻纱的纱支规格为28n/l,这个纱支的亚麻纱条干较稳定、可纺性佳,将28n/l的亚麻纱在上机前进行蒸纱处理,选择合宜的温度和时间蒸纱,蒸纱工艺:100℃蒸1小时再保温1小时,以增加亚麻的湿度、强力和柔软度,以利于成圈时纱圈的弯曲。
上机编织:经过多次严格的织造试验,单面平纹亚麻织物的上机工艺设定为横向密度为40目/5厘米,纵向密度为66目/5厘米。由于亚麻的条干差,选择机器设备时不能用较细机号的园机,而要选择粗针距的圆机,具体选用18GG、门幅为30inch的单面机较为理想,可以更好地减少破洞产生的机会,组织结构选取单面平纹组织编织,调整进纱张力,进纱张力不能太大和太小,否则易出现破洞,进纱张力控制在5g。穿置40路纱线生产,牵拉张力不能太松,否则退圈有困难,易产生华针和破洞,牵拉张力调到4档较为理想,而机器的速度也不宜快,选择15转/分左右,另外对车间温湿度进行控制,温度一般控制在20-30℃,湿度在65-75%左右。如果车间湿度不足也会增加织造难度,增加破洞,生产的坯布下机克重165克/平方米,这个克重的织物适合缝制高档春秋类服装。
后整理:亚麻针织物的后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控制不当,同样也会产生很多破洞,影响面料质量,染色方法要用绳壮染色,而不能用溢流染色,因为溢流染色时速度快,拉力大,会使面料在染色过程中产生破洞,绳壮染色包括练漂和染色两个步骤,练漂时间比常规非天然纤维类产品减少20~30分钟,一般控制在55分钟左右,练漂温度控制在90℃,染色温度为70℃,时间为75分钟,采用上述一系列工艺生产的亚麻针织物破洞可控制在0~5个疵点/匹,满足了客户的质量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未经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629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钢筋混凝土预制件连接装置
- 下一篇:带钢电解脱脂槽